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金时期的渤海遗民文人承继渤海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崇儒尊正的特质。在宗派流变中,渤海遗民由宗唐转而学宋,最终兼取两家之长,树立了自我风格。但渤海遗民也处在自我民族认同和被迫民族同化的极大苦痛中,在超越痛苦中形成悲凉秀美同构的趣味,渤海遗民文学也因此成为辽金文学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自称震国,唐朝政府则称其为袜辐国,两个国号同时存在。“渤海”这一国号应与以郡望封爵有关。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约在其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其主体是袜辐人。渤海遗民南迁的时间在天显四年(929年),而不是天显三年。南迁渤海遗民之举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建议,并不是耶律羽之自作主张。耶律倍没能继承皇位,应该是辽太祖生前的安排。  相似文献   

3.
渤海是唐代活动于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它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今黑龙江、吉林一带,又涉足于辽宁大地,并在此接受了深刻的汉化影响。另一方面,灭亡后的渤海遗民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就渤海人在辽宁地区的活动作一初步探查。渤海曾以“海东盛国”之誉著称于世,由此可见其发展之规模,这种发展与渤海接  相似文献   

4.
关于渤海移民,尤其是亡国后遗民问题,学界基本关注的都是渤海人被迁入辽境、据地建国(定安国、兀惹)及流入王氏高丽和女真地区这三个流向的情况,而少有留意迁入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者。通过史料分析渤海人经过二次移民及战争俘虏等形式移民两地者,藉此,对渤海移民的总体情况做一补阙。  相似文献   

5.
东丹国是辽于926年灭亡渤海国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渤海国的故土上一手炮制的政权。该政权不仅是建立在渤海国的故土上,而且在制度方面基本保留了原渤海国的制度,统治的是渤海国的遗民,与原渤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东丹",即东契丹之意。由于这些原因,关于东丹国的性质历来是史学家们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和自身的认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一、渤海国是怎样兴起的?渤海大氏及其族属出于粟末靺鞨(肃慎族系统),为靺鞨七部之一,居粟末江(今称松花江)上游,靠近长白山,亦接近旧高丽(本称高句丽)北境。新唐(?)谓“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其说甚确。公元六六八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丽,移其遗民于各地。渤海大氏一族以附于高丽之故,亦被徙住于营州(今朝阳县一带),此时契丹渐强,遂附属之。六九七年(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唐,攻破营州,渤海国第一代高王大祚荣趁此机会,携其全族从营州东奔,踰松花江至牡丹江上游东岸今敦化县地  相似文献   

7.
清初文献多见“遗民逃禅”“浮屠遗民”之说,表明“遗民僧”的特殊属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彼时尚未被作为一种新的群体类型进行区分。陈垣《清初僧诤记》首次以“遗民僧”称名这一群体,意涵明确。不过,“遗民僧”除应满足于“遗民立场”与“僧人形貌”的基本条件下,还应根据其不同来源作细致考察。大抵而言,“遗民僧”可以分为“遗民而僧”与“僧而遗民”两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其对佛教的认同度,后者则尤应注意其政治立场。“遗民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个体研究,群体性、综合性研究相对薄弱。除了应加强基础文献的整理之外,尤应加强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重心等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唐遗民文人的界定不能从普泛化的遗民概念出发,而应该以是否对朱温及其梁朝有一种否定或拒绝的态度和是否具有遗民意识为标准。从唐遗民的特征来看,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南方化的地域性,同时,隐逸之心和黍离之悲也就构成其群体心理。而相对宋明遗民的家族化,唐遗民也缺乏一定的传承性。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存在,唐遗民文人的社会影响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客观文献的匮乏和研究关注的不足有关,而另一方面则是与社会动乱而衣冠荡析、内部毁灭的亡国途径和忠义淡薄的末代士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吴嘉纪诗的文化构成与创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嘉纪是泰州遗民诗群中存诗量最大、诗作也最具特色者,在清初诗坛占有突出的地位。王学左派思想的浸染、盐民与盐商文化及泰州一带的结社风气、吴嘉纪的遗民身分与泰州遗民的文化人格对其独具的心路历程以及诗作独特风格的形成起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吴嘉纪是中国诗史上继孟郊、贾岛之后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其《陋轩诗》即凝聚了他悲苦而凄凉的一生,由此,形成了以“严冷”为基调的“野人体”,而他在艺术手法上最基本的特征则是多用并善用白描  相似文献   

10.
清初遗民与贰臣交往心态十分复杂。著名遗民傅山与仕清官员魏一鳌在顺治年间交往密切,其交游心态可作为清初遗民与贰臣交往的典型。在考察他们交游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以傅山为视角,对其与魏一鳌交游过程中寻求政治庇护、生活帮助的功利性心态与对魏一鳌欣赏、同情、理解的心态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与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华 《唐山学院学报》2010,(3):113-114,122
提出了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概念,阐述了建立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平台资源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历史长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渤海国宗法盛唐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以唐制为基本模式,构建政治管理体制;在与汉族人的广泛接触中,不断吸纳儒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定期选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并将大量的文献典籍带到渤海国内,中原文化在渤海王国得到广泛传播,推进着渤海国的文明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其统治时期继续接受唐王朝册封,积极发展对唐关系。大钦茂的亲唐政策,不仅使渤海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且使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从大钦茂的亲唐政策的形成及其实质,以及对渤海国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来加以简要论述,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渤海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陶瓷和壁画艺术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渤海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还原渤海王国原有的文化面貌。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诞生和存在,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明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区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区域经济支柱,但是由于区域内五省市之间缺乏宏观层面上的产业合作,使得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雷同、各省市对资源争夺严重,不利于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通过对环渤海区域五省市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制造业是环渤海区域主导产业的结论,认为应重视钢铁、石化、高新技术和交通运输制造业四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严格监控重污染行业,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统一协调资源与基础设施,提高电子信息业整体实力;发挥环渤海港天然优势,港口物流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灭亡以后,辽朝历代统治者对渤海人进行了多次迁徙,由于种种原因,辽河流域成为渤海人迁入的主要地区,并且形成了以上京临潢府和辽东地区为中心的两个定居区.被迁徙到辽代腹心上京地区的渤海人,由于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新王朝的顺从和认可;而被迁徙到辽东地区的渤海人,由于较为集中且距离辽本土较远,辽政权对其采取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因此这一地区的渤海人形成了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也进行了多次反辽斗争.  相似文献   

17.
沧州市渤海新区在发展增长极的过程中机遇与问题并存,京津和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趋势以及渤海新区自身的优势条件都为新区发展增长极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遇到一些诸如如何实现支柱产业真正大规模聚集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招商引资要做到快、准、稳,创新黄骅港港口建设和管理思路等。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估算结果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已确认,而通过对比和区域分析,在环渤海地区,由海岸向内陆分期进行开发利用海冰作为淡水资源也完全是做得到的。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缓解淡水资源紧缺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