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21世纪文献检索课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雪 《教育探索》2004,(3):74-74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快速、准确、全面地抓住有用信息,剔除信息垃圾乃是现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以下称“文检课”)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对“文检课”的重视程度开设“文检课”的目的除了要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文检课”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当代知识信息的增值作用,掌握获取、利用知识信息的方法,有利…  相似文献   

2.
要从小教会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以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开设“信息课”是最佳的教学手段。惠安实小四年级六个班,每周从语文课时中抽用一节上“信息课”。张老师的一节“信息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吸取信息的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别开生面,颇有特色。现简介如下: (一)课前摄取信息全班59个学生手头都备有一本“信息”笔记本。在张老师具体指导下,学生以《中国的世界之最》为题,从读过的课文、课外读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耳闻目睹中去摄取信息,认真作摘录或记录,加以整理、归  相似文献   

3.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采用以下四法“逼”着学生说话,效果很好。 一、开设信息课 我在每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往往拟定2~4次课作为信息课。信息课的“主讲”全是学生,要求每人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逐一发布。其内容可以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新人新事。内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课眼”富于统摄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课眼”引领为重要品读方式的阅读教学,具有信息集约、高度整合、自E6生成的特点。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深读文本,以慧眼发掘“课眼”,先求“合理”后求“精彩”。当然,“课眼”设置并不限于阅读教学,作文课可以能力训练点为“课眼”,高三复习课也可以掌握某项解题技巧为“课眼”。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但更多的是前人未走过的路,需要探索者不断探索、勇于攀登;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就对信息课教师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所以研究和探索信息课的教学,是目前信息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担任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近四年,在这里谈谈自己在信息课教学中的初浅认识。 1 上好入门课,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课”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应重视本学科的入门教学,这对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小学数学课堂“全程式数学信息教学”,提出建构“全程式数学信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课中展示数学信息,探究数学信息,课后应用数学信息,把数学信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数学信息素养的发展,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文检”课的开设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文检”课通过讲授科学的检索理论、检索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提高了信息意识,掌握了迅速而有效地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方法。所以“文检”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重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引进与利用,对“文检”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种偏重手工检索(以下简称手检)教学,而忽视计算机检索(以下简称机检)教学的倾向必须扭转。一、加强机检教学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蒋国庆 《中学文科》2009,(18):102-103
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处于“次科”地位,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想学。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课变成了“玩电脑”课,学生没能真正学习和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本文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出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质教育课”相结合,使学生检索文献信息的技能更加完整了。但是,在追踪最新科研信息的同时,不应该忽略“过刊”中蕴涵的有用的信息。加强对大学生的文献信患教育,对其信息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主题探究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提高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与实践能力,从而实现“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众多类型的小学科学探究课中,有一类课是通过提供文本资料引导学生实现信息重构的“文本探究课”。“文本探究课”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文本探究的实效性并不高,为此,教师应巧妙优化处理文本信息,采取整合视频文本、精设阅读文本、模糊问题文本等策略,触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升探究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本探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增添思维动力
  如今的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提出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展开前置性探究。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可这样进行:前一天,教师将预习教材范围、“微课”视频、预习题发送在平板电脑上,要求学生在家自学,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传至“师生互动”板块。上课前,教师先查看学生预习作业,分析错题原因,收集并分类学生提出的问题,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课中,教师以学定教,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与评价,达成知识的巩固内化。这个过程,先做后学,主动观看“微课”视频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地理课堂学习,可降低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学生由以往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发现者”、“问题思考者”、“思维历练者”,驱动学生“主动学”,革新学生学习方式,融入“交互学”,包容“差异学”。  相似文献   

13.
《计算智能》是我校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简称“信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学习这门课主要是“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和“应用数学”等专业的学生,但是不同的专业,其教学  相似文献   

14.
“收课”即课的结尾,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参与收课就是让学生在收课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会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高明的“收课”可使教学内容在归纳中得以巩固,在释疑中得到启迪,在信息交流中得到收获,就象一首名曲的结尾,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为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自觉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课程便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升华而来。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繁、难、旧、杂”,不利于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微课可以根据各知识特点及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工具箱的奥秘》一课是地图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第二单元“用计算机画图”中的第六课,主要是通过修改、美化图画,让学生学会“用颜色填充”和“彩色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双向反馈信息在师专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宋志英师专体育课教学方法,要运用“双向反馈信息”(包括课前自学练习,检查练习,典型示教,信息要领,巩固技术等)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自学练习。就是在每次课的结束前,布置下次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思考题,学生利...  相似文献   

18.
讲评课在政治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在复习阶段,更加显示了它的重要性。但在目前的政治教学中,对政治讲评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这一课型的教学规律与操作方法的研究与认识,以致存在着只测试不讲评或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课”或“思想教育课”等现象。下面试结合我们的实践,探讨如何上好政治讲评课。一、政治讲评课的主要作用据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信息;通过学习、巩固,使学生储存信息;通过作业、练习、检测,使学生输出信息;通过讲评反馈信息。然后调…  相似文献   

19.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储存信息,作文时才能输出信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应抓好下面几个阅题: 一、把阅读教学中的“释题”和作文的“命题”挂起钩。语文课释题时,应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拟的课题,研究课题和内容的关系。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根据课  相似文献   

20.
谚语 《四川教育》2002,(11):15-15
湖南师大附中初二年级每周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聊天课”,选择当前初中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轻松的对话式讨论。学生们可以侃大山,也可登台演讲,没有书本,没有限制,在轻松的状态下,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课堂,信息渠道由单一变为多向,学生视野得到拓展,思维得到激活,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在充分的碰撞中不断生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提高。“聊天课”突破了无书不成课和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传统灌输模式,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动者,这种方法值得推广。“聊天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