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小学英语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1)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师生交流较少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应该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活  相似文献   

3.
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使儿童在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因此,课堂活动合理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若将品德课程的诸多教学题材按"知、情、行"目标属性区分并作有针对性地解读,将更便于教师做相应的课堂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学校生活8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是人的生命成长的场所,课堂要尊重儿童天性,基于儿童,发展儿童,同时又照应学校文化,通过教学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延伸扩展,让课堂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有品质,让学习真正发生,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据于品德课堂教学必须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和进一步创新与发展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新理念,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传统唯理课堂说教是德育中的缺失与不足,粗浅地阐明了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与儿童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有着基础性、关联性、发展性.提出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当源于生活、践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观点,并且运用课堂实例从不同方面分析和阐述了此观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生活的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素材,恰当地呈现素材,同时,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素材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一、给课堂添加"生活素材调味剂" 生活场景引入,从生活走向课堂.笔者在讲九年级物理下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的关系>这一节时,课堂引入就用了生活小场景,直接有效,学生很自然地从生活走进了物理课堂,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儿童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势必要求对儿童参与课堂学习能力的内涵有清晰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儿童参与课堂学习能力标准的维度,建构儿童参与课堂学习能力标准的体系,从而帮助教师指导和训练儿童形成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那么,如何才能走向生活,让政治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华。生活教育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在拼音教学中,要切实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以儿童生活为载体,在儿童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的汉语拼音符号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变拼音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努力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努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而不是“独白”的文本。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通过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树立这种对话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同样也需要树立这样的对话观。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材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依然是重要的资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工作的需要,2006年9月我到环江县明伦镇的一所村小支教。我任教的班级有21名学生,其中有10名学生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他们有的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寄宿在亲戚家里,另外还有6名学生是父亲外出打工的,自己跟妈妈在家生活。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在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传统的品德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分裂,不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中,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充斥了整个课堂,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更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小课堂,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阅读、口语交际、写作都离不开生活,把大小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把语文学习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去热爱生活,陶冶情操,大胆的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是进行语文基本训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的课堂教学困难重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仍是必须且可行的。蛄合生活数学的学科特点,通过设置多元教学目标、安排生活化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燃期使智障儿童在课堂上学有所得;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采取合适的课堂行为调控措施,促使智障儿童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为此,教师要摈弃课堂即教室的观念,开放课堂,精心组织,引导儿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架设通向生活的桥梁,不断丰富课堂内涵,使品德教学充满灵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把握,教学活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