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2.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最初“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抵抗”与“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间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这些政策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其变化是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的。政策确定后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中日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郭文深 《华章》2007,1(5):9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经历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妥协退让,到"华北事变"的强硬、"七七事变"的联共抗日,再到相持阶段的避战自保、消极抗战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7.
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治斗争的状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国共两党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均提出了自己相应的主张。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国共两党此间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对中国进行全面入侵,决非偶然,而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直接结果.本文以大量的日方历史资料为依据,论述了日本侵华政策的实行与演变过程及其为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所采取的一系列严重步骤,揭露了日本政府企图用扩大对中国战争的手段来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困境的图谋。  相似文献   

9.
1949年通过的NSC48/1等一系列文件反映了杜鲁门政府对日占领政策的战略转变。这一转变对美国的对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开始从朝鲜半岛进行战略收缩,对朝鲜的援助也开始以经济援助为主。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微妙的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的所有政策都是以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基础,从而达到为其远东政策服务的目的。通过这些政策,日本完成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2 0世纪 30年代 ,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 ,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美国利用对日本有着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 ,对日本一方面采取绥靖政策 ,另一方面又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抵制 ,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利益。美国这种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6.
自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同盟者。为了保持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作用,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其政策为70年代美日关系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17.
自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同盟者.为了保持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作用,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其政策为70年代美日关系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联盟。从1998年到2003年,中欧关系实现了"三步跳",最终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2003年到2018年,中国通过三个《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确立了中国对欧盟关系的宏观目标、原则,明确了中欧的合作领域和主要合作事项。以中欧关系的发展演变和三个《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为线索,可以发现中国对欧盟政策的目标日渐清晰,原则逐步明确,政策内容逐渐丰富,政策框架日渐完善。中国对欧盟政策制定需要全面而理性地认识中欧关系的定位和中欧关系的变化,还需要注意照顾欧方的合理关切,增信释疑,管控摩擦。  相似文献   

19.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  相似文献   

20.
《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其相关法案的实质是日本为重新走向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创立法律依据;其基础是日本的经济势力、军国主义的崛起、唯我独尊的国民心理、美国的远东政策;其危险趋势是日本再次军国主义化、日本再战、日本再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