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底,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中有"聚焦中学历史课堂"单元,其中,由全国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老师设计并执教的四川义务教育历史地方课程《可爱的四川》之《浓郁的民俗文化》一课,内容丰富,鲜活生动,恰似四川饮食的"麻辣"风味,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课后的课例研讨和晚间的"学术沙龙"活动中,本节课得到普遍认可与好评,但也有教师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和质疑,其中,有两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其一,总体上是一节好课,但遗憾的是上得"浅"了一点;其二,本课只讲了"民俗",而没有讲出"文化"。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专著中记录的哈萨克族民俗事项丰富多彩,是作者多年调查和积累的成果,也是哈萨克族生活历史的真实记录。哈萨克族民俗不但丰富了中国文化,同时也给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该书是作者将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对世界的展示,特别是资料索引部分对1879-2005年间有关哈萨克族研究成果的整理,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等老一辈民俗文化学者倡导建设全民众的历史。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本质,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多学科的整合——《璀璨的文学艺术》听课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综合性尽人皆知,它几乎包容了我们生活中目所能视、耳所能闻、心所能想的一切。见怪不怪的是,教育中自从有了学科的分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不再像生活中的历史那样浑然一体,而是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某些历史反倒被划归别种学科了。然而,不管你划归了谁,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毕竟要恢复浑然一体的本原,纵使历史教科书不写,历史教师却不能漠然视之,不讲“完整”的历史就难解孩子们心中的疑虑。这样,历史教师就不得不“越界”从所谓其他学科去“借”历史,辛苦归辛苦,但这事却必须做。  相似文献   

5.
在我校教学艺术节的最后一天,由王婷老师向区教研员和老师们上了一节公开展示课<丑小鸭>.一篇普通的童话故事,王老师上起来却让听者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6.
海峡民俗文化是历代海峡两岸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流变中蕴涵了浓厚的亲和力。我们可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全方位海峡民俗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民俗文化跨海峡交流,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造福两岸百姓。  相似文献   

7.
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课为案例,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完成情况进行了课堂观察和分析.针对其所设置的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了教师完成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评价其完成情况,并探讨了更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武夷民俗文化影像展示与研究是以摄影为媒介把武夷民俗事项中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瞬间视觉化清晰地呈现,使受众能从中认识武夷文化的历史沿革、人物事件、社会状况、自然景观,触摸到武夷文化的脉搏,进而引发人们对其深层思考。本文从民俗摄影涉及的民俗事项入手,提出用田野调查作业的方法,通过差异性、纪实性、专题性和观念性等表现形式诠释武夷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10.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梳理《白鹿原》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予以解读,以发掘其所蕴藏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村物质民俗生活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薛美霞 《江苏教育》2008,(24):22-23
近日,有机会欣赏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冯勉老师执教的《学弈》一课,获益匪浅。《学奔》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与文化的内在关系,与其他语言教学完全一样,汉语教学不仅是民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所以文化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俗文化为基点,探讨针对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走进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以及让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学生学以致用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但目前的教育现状使得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难以有效彰显。建议教师潜心钻研相关史料、地方志、野史笔记等,促进自身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并推动课堂教育革新,落实民俗校本课程研究,让学生亲自实践,直观感受民俗文化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  相似文献   

14.
4月27日是我们学校教学艺术节的最后一天.下午,由王婷老师向区教研员和教师们展示一节公开课<丑小鸭>.这是一篇普通的童话故事,但让她教起来却让听者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天然亲缘关系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涌现使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古代文学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民俗文化视角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对民俗文化因素的渗入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历代有识之士皆重视民俗(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改良。我国古老的典籍《礼记》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教诲;《汉书·艺文志》提出“观世风,知得失,自考正也”。“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强调:“人之寿天在之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表述了旅游产业文化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在特性,力求从现实社会中找到旅游产业开发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多处契合点,实现旅游产业文化的开发和历史、民俗文化景观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范成大所著的《吴船录》历来都被看作是一部游记,具有很高文学价值,事实上,《吴船录》中还记载了很多民俗文化,特别是宋代巴蜀地区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我们研究宋代巴蜀文化,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文学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鲍庄>中通过对社会组织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婚丧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让人们对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的有机渗透在对外汉语语言各要素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国外汉语教学中更是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诸方面来完整地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因素,从而进一步说明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语言各要素教学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