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小玉 《中国教师》2009,(Z1):533-534
<正>本学期一开学,我班即按学校"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婚俗"的调查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家乡婚俗变化;在调查的过程中思辨婚俗中的优与劣,了解哪些习俗是值得继承发扬,而哪些陋习是该破除的,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学生对于民风民俗了解甚少,而教材上关于春节民风民俗的介绍也不多,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呢?教师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介绍是一个途径,学生的自我学习也是一个途径。所以,我通过"赏着艺术过春节"、"品着美食过春节"等活动,通过情境创设让他们置身春节,每个学生如同真的在过春节,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到民间采风去》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与本单元民俗文化主题一脉相承。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以"走进家乡"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一整个寒假走街串巷,收集资料,摄影录像,真真切切地感受家乡文化,从中汲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萍乡"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萍乡民间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既具有食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花果"雕刻走入课堂,不仅可以通过"花果"这个媒介来了解我们家乡传统的民俗文化,传承民间艺术,还对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俗教育需要传承、分析本土光辉的过去和崭新的未来,这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对于我校基于民俗的该课程校本化建设,可提炼为五个关键词:在地、暖心、整合、立体、坚持.寻根,培根,扎根,我校在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优秀民俗文化成为自身人格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四川民歌再现了四川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其中有不少代表作享誉世界,成为经典。为了传承与弘扬四川民歌,成都市棕北中学初探了如何将四川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之路。即,从不同视角来编写校本教材;应用不同的形式欣赏四川民歌,采用用不同方式演唱四川民歌;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表现四川民歌等。通过四川民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四川民族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体裁、内容、特点,用情感唱出四川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总体构思】本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调查走访、资料查阅、资料运用等,使学生对家乡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旅游景点、家乡名人、家乡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决心。在此同时,培养学生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丰意 《教师》2015,(5):51-52
本文针对学前专业定向生的特殊性,对定向生生源地的非遗民间舞进行探索、研究、整理,并创编成儿童舞蹈组合,旨在使学生了解家乡当地的民俗风情,培养为家乡服务的意识,并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尽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9.
正一、活动目标通过话板栗、尝板栗、品板栗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迁西板栗的特点、生长环境、营养与功效;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二、活动重点了解迁西板栗的特点、生长环境、营养与功效,挖掘家乡特产中的文化内涵。三、活动准备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迁西板栗实物。四、活动过程教师出示谜语:"小刺猬,毛外套,  相似文献   

10.
分析近几年各地市生物中考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收集、利用图文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所以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通过剖析此类题目的命题模式,归纳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共同行参考。1材料分析题"根"植于教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主要提供给学生图文材料,比如七年级下册P41页"资料分析",通过分析资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学生对家乡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积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建设家乡的热情,这个春天,凯里市第七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共160余名学生前往丹寨非遗研学基地、石桥古法造纸研学基地开展"家乡美之寻访非遗传承"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对黔东南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研学,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地区丰富璀璨...  相似文献   

12.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去赵庄看社戏 ,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 ,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 ,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 ,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 ,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13.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从图书、网络上查阅资料,采访家长,并组织学生赴家乡著名的旅游胜地"南山竹海"春游,从中了解有关竹文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乡土教材服务于本地经济建设小学新的过渡大纲颁发以后,我们经过学习领会到,新的过渡大纲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难度上都作了重新调整,其精神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便于各地增教乡土教材,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而乡土教材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增教乡土教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小立下建设家乡的志向。基于这种认识,我校组织教师积极编写乡土教材,试用乡土教材。二、教材内容来源于本乡本土首先充分挖掘关于反映家乡政治、经济、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报刊资料和有关文字记载。我们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丹阳科技》等报刊先后报导界牌的文章170余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努力开发利用。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讴歌家乡美景,挖掘民俗文化,宣传家乡特产,抒发劳动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生活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中职艺术欣赏课程中,引入中华民俗文化的欣赏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尝试。如何有机、有效的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途经有四:一引入对联艺术,感受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二借助民间俗语、谚语,亲近民俗文化;三讲解节俗知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感情;四深入民间了解乡土风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开辟中职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锡伟 《考试周刊》2013,(15):52+49
<正>【教学目标】1.调查地名的由来,感受"巷"、"路"、"桥"的区别;了解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名人思想等;根据街名由来创作地名文化牌。2.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常州市的地名,深入研究地名的由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中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通过地名研究,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感受常州的发展变化,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毛小芳 《吉林教育》2008,(17):84-85
在学习了初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单元内容后,课本安排了一个探究课题《来自家乡的报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不是本地人,来自四川、黑龙江、贵州、河南、山东、湖南等外省市,尤其是四川籍学生居多。他们因在宁波生活了较长时间,对宁波都不陌生,同时对家乡的记忆犹存:无论是人文或自然环境,还是典型的动物和饮食等。于是我就将探究课题确定为——比较"宁波"与"四川"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相似文献   

19.
认知上,了解家乡风俗习惯——阿婆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通过调查知道变化的原因。情感上,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之情,激励学生为传承阿婆茶文化而努力。通过对阿婆茶的探究,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能力上,初步学会如何调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小队探究过程,培养小干部领导组织能力,让每个队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43):3-4
龙山中心幼儿园身处农村,乡土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民俗文化方面。我们要充分去利用这些资源,为幼儿搭建丰富多彩的、具有家乡特色的区域活动。本文从在环境互动中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结合家乡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活动等方面出发,研究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