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主要指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因为语言文字是理解文章的桥梁。理解语言文字,不能只拘泥于语言的字面解释,必须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品尝出它的真滋味来。所以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  相似文献   

2.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感受语言的能力,是人在感知语言的瞬间,与语言有关的表象、联想、感受、情绪等在不加思索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语感一方面涉及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外在含义的感知,另一方面也涉及对语言难以直接表达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领悟。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而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阅读经验,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在语文课中运用各种手段加强读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一、揣摩弦外之音语言的含蓄、深刻之处,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出来,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事实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唤起有关表象,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很快便能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然而又流  相似文献   

5.
所谓“潜台词”就是潜藏在人物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面底下不断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既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很快便能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中的种种妙处。正如夏沔尊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吕叔湘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叶圣陶曾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这“极关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看一篇文章或学一篇文章所需要把握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懂得一句话、一篇文章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能力时,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必然会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超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一句话,如果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一听就懂得,一说就清楚,一读就明白,一写就通顺。  相似文献   

9.
简单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是对语言理解判断的一种敏锐的直觉性感觉。“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的理解。”(王尚文语)语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心理因索:通过语词的激发唤起有关的表象,再造想象和种种联想: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运用自己的经验品味读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对语词的分析、判断去鉴赏作品的语义。  相似文献   

10.
一、何谓“言外之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诸如“话外有话”、“弦外之音”、“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实际上指的就是“言外之意”。 句子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句子的字面意义,也就是句中的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律组合以后所形成的意义;另一种则是句子的语境意义,它跟句子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是超出字面意义以外的“言外之意”,是必须依靠语境等作为补充条件才能理解和掌握的。例如:“(一穿着土里土气的顾客来到柜前)服务员便冷冷地说:‘看清楚,这块表可是两千多元,如果不买(实指买不起)就别看,否则弄坏了哪儿不好办(怕你陪不起)’……。”加点部分是“字面意义”,而服务员的真正用意却是括号内的“言外之意”,它隐而不露,表达超过句子本身的那种微妙的意义。因此,它也叫“隐性意义”,是说话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是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言此而意彼”,有意识地把它隐藏在句子背后,而又让受话者通过语境提供的条件,加上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的联想作用而理解出来,这是相对于“言内之意”或叫“显性意义”而言的,即相对于句子本身能够体现出来的意义而言的,本文要分析的就是这种“言外之  相似文献   

11.
简单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是对语言理解判断的一种敏锐的直觉性感觉。“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的理解。”(王尚文语)语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心理因素:通过语词的激发唤起有关的表象,再造想象和种种联想: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运用自己的经验品味读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对语词的分析、判断去鉴赏作品的语义。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感呢?语感之“感”,源于语感之“语”,它是从言语交际中产生,并由学习者对言语对象的感觉积淀而成。此与所谓“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道…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有味道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就将“品词品旬、咬文嚼字的品味”作为“语文味”的表现之一。首先语言是用来表示意思的。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可见这个意思既包括言内之意,也包括言外之意。语言有意味。其次,语言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的语言很平实,没有冷僻的字词,但是平实的语言却很难真正读懂。文中的语言,有的是“步步紧逼”,有的是“绵里藏针”,有的是“弦外之音”。而只有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才能更好地领会文中的“我”的机智沉着、义正辞严和爱国热情。所以,在疏理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对话”,关注大胡子教授与中国留学生“我”之间那场极为精彩的对话语言。  相似文献   

14.
蓝敏乐 《中学文科》2007,(12):94-94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整体感受,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很快便能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语文,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等等,一个共同点是语言。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而对于一门语言而言,培养良好的语感便是最高的境界,最终的目的。古人不讲语感,但承认语感的客观存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处”,都表达了这种思想。夏丏尊先生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诸公都曾大力提倡过语感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近年…  相似文献   

16.
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敏锐地体会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语感的强弱决定了他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培养.(1)熟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2)美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3)泛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熟读是基础,美读是关键,泛读是延伸和拓展,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正>语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敏感而深刻的直觉感受,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接近作者旨趣和文本内涵的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下面结合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所谓"潜台词"就是潜藏在人物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面底下不断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一个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亦即语感能力。语感具有明显的直觉思维的性质,语感敏锐的读者,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夏尊先生曾对语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地解释。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和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