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珏 《现代教学》2008,(11):26-27
我们在自然课中或者课余时间让学生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观察当地的植物、认识常见的动物、研究植物的根茎叶、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等活动,为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当然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的途径有多种,但我们的自然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自然课中的技能训练课,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某些动物饲养(养蝌蚪、养蚕、养金鱼),植物栽培(种大蒜、种化),制作简单的动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种子标本)和制作简单的物理模型(小水轮、纸风车),利用简单的仪器对某些自然现象(测太阳高度、测风向)进行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3.
上好一节自然课,除了老师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很重要外,这些材料什么时候出现在学生面前,把握好这个时度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我就有这方面的教训。 我讲《种大蒜》一课时,课前就把花盆、土、水、蒜等一齐摆在学生面前,结果出我所料,我还没示范完种蒜的步骤,学生的蒜瓣已胡乱  相似文献   

4.
自然课的教学内容虽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但从自然课安排的时间来看,均在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段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增添趣味性,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努力让教学过程呈现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局面,来完成自然课的学习。 一、让学生充分进行感知活动 爱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充分活动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就会强化他们对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求  相似文献   

5.
自然课中学生的观察、实验、对比、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自然课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这些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再加上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往往会出现“无序”的现象,课堂中呈现个体之间静闹不一、体态不一、活动不一、思维不一的无序状态,这对那些追求让学生“整齐划一”的老师无疑是一种冲击、一次挑战。探究活动中要体现主体,那么“无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特征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引导,使“无序”活动能乱而有序、乱得其所,我们绝不能因为怕乱,而挫伤孩子们主动…  相似文献   

6.
自然课中学生的观察、实验、对比、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自然课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这些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再加上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往往会出现"无序"的现象,课堂中呈现个体之间静闹不一、体态不一、活动不一、思维不一的无序状态,这对那些追求让学生"整齐划一"的老师无疑是一种冲击、一次挑战.探究活动中要体现主体,那么"无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特征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引导,使"无序"活动能乱而有序、乱得其所,我们绝不能因为怕乱,而挫伤孩子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十来岁的儿童,往往都有一种崇拜名人的心理。高明的教师也往往在“人物”上做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自然课中能引起学生心仪的人物很多,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他们都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好教材。教师切不可只讲知识而忽略这些“人物”。应通过美丽的挂图、多彩的灯片、动人的故事,强化这些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使学生在热爱这些名人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课的热爱。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自制学具的巧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自制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然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具,善于抓住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契机,及时诱导学生的创造欲望,使自然课的学习和创新培养得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一、用学具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孩子都是喜欢活动的,更喜欢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怎样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使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做了一些尝试。譬如在教学《磁铁的游戏》一课时,教师先演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提供材料 ,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一定结构的研究材料 ,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顺利展开探求活动的基础。1.主动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初的然而却是最重要的活动。同时 ,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材料。例如讲《你怎么知道》一课 ,研究材料有水果、蔬菜、钟表、大蒜、糖、玩具等 ,将它们一并放入口袋中 ,让学生猜猜都是哪种物体。于是学生不由自主…  相似文献   

10.
由于普及自然实验教学和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改上自然课,成了专职的自然教师.其他老师都说:学生对自然的学习最有兴趣.成了专职自然教师后,我们也希望能如此.可是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离我们对他们的期盼太远.就以自然课外活动为例,我们在小学自然第八册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布置过制作简易岩石标本、养蝌蚪、养蚕、制作昆虫标本、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观察月球等6次课外活动,原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亲历活动过程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压根儿没想到学生对这些活动感兴趣的太少了.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课堂是一门实践性、知识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自然课,一般都是教师先演示或教师口头讲实验,然后由学生照着教师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一来使得不少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模式下的被动学习,感觉学起来枯燥无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自  相似文献   

12.
空气有气味吗?当然没有了,教材上明确地写着,空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这个勿庸置疑的答案,竟然被一个二年级学生颠覆了。那是一节自然课上发生的事。那节课讲的是《空气的性质》。当问及空气气味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闻身边的空气。一个学生闻了水槽里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对比、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自主探究知识,是自然课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这些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加上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往往会出现“无序”的现象,课堂中呈现个体之间静闹不一、体态不一、活动不一、思维不一的无序状态,这对那些追求让学生“整齐划一”的老师无疑是一种冲击、一次挑战。探究活动中要体现主体,那么“无序”是必然的,正是由于“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特征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引导,使“无序”活动能乱而有序、乱得其所,我们绝不能因为怕乱,而挫伤孩子们主动探究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普及自然实验教学和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改上自然课,成了专职的自然教师。其他老师都说:学生对自然的学习最有兴趣。成了专职自然教师后,我们也希望能如此。可是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离我们对他们的期盼太远。就以自然课外活动为例,我们在小学自然第八册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布置过制作简易岩石标本、养蝌蚪、养蚕、制作昆虫标本、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观察月球等6次课外活动,原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亲历活动过程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压根儿没想到学生对这些活动感兴趣的太少了。以××小学为例…  相似文献   

15.
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自然课。上课的第一天,他给我们讲了一种适应自然能力极差、夜间出没、叫“卡蒂万波斯”的动物,这种动物在冰河时代就已绝迹了。他边讲边把这种动物的头盖骨传给我们看。我们做了笔记,后来还做了小测验。  相似文献   

16.
自然课特别注重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思想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但怎样做才符合自然课所倡导的“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的精神呢?下面列举几种教学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问题,一是数量太多,一是在做法上只注意形式,不讲求实效。这些活动,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比如,我校少先队常开展请解放军叔叔做报告、请老工人讲家史和参观访问等活动。这些本来都是好的,可是我们有些老师,在每次活动前都要做许多所谓准备工作,有时甚至要把事先设想的活动过程预演几次,放学以后就把学生留下来练习。这样,原来活动就多,再加上这些烦琐的做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认为自然课没有硬任务,上多上少、上好上坏没关系,一到复习迎考,这门课就被挤掉了。平常教学总是“以读代讲”,“书上看标本”,“黑板上做实验”。学生感到枯燥无兴趣。在部颁《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下达后,学校领导和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自然课的知识面广,从广阔无垠的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从有生命的动植物到无生命的岩石矿物,从瞬息万变的气象到世代变迁的沧海桑田,以及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等方面都要涉及到。这些知识,对学好语文、数学等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儿童将来升学或参加工农业生产能打下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自然课还要儿童认真观察自然、积极动手实验,分析现象,这有利于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自然课的教学在造就我国大批科技人才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据载,曾有一个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这是一堂自然课,老师讲的是蚯蚓。上课了,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捉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顿时乱做一团,不时有孩子们惊恐的尖叫。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一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有的学生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是毛茸茸的。”老师都给予鼓励。一个学生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老师大加赞赏。又一个学生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身上,然后把蚯蚓吞到喉咙里,过了一会儿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是活的,这也说明蚯蚓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20.
<正>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自然课。上课的第一天,他给我们讲了一种适应自然能力极差、夜间出没的叫"卡蒂万波斯"的动物,这种动物在冰河时代就已绝迹了。他边讲边把那种动物的头盖骨传给我们看。我们做了笔记,后来还做了小测验。试卷发回到我手里时,我惊呆了。我做的每一道题的答案后都打了一个红色的大"×",不及格。肯定出了什么错——我把怀特森先生讲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