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怎样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答: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中开始出现“平均分”:“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这里突出强调的,一是分的方法:因为要“平均分在3个盘里”,所以每次要从桃子的总数里面拿出3个,每盘放1个。M是分的结果:分到最后,每个盘里桃子的个数必须同样多。在这里,每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是实际存在的,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个盘里就有2个桃子。无论把什么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的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实际存在的。而“平均数”,却有它不同的内涵。“平均数”是虚设的。如…  相似文献   

2.
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常常将“即”与“既”混淆,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呢?这里介绍五种方法。一、从读音上区别“即”读作“ji”,阳平;“既”读作“ji”,去声。两者不知用哪个时,阳平的写作“即”,去声的写作“既”。二、从词义上区别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教材,学生往往会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混淆起来。教学时可采取下列一些方法予以防止和纠正。(一)多举实例加以区别。比如老师可指着黑板说:这块黑板的四条边长之和表示这块黑板的周长;而用来写字的黑板面的大小才表示这块黑板的面积。又如篮球场的边界线的总长表示周长,而边界线所围的平面部分的大小表示面积。(二)通过画图加以区别。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形,学生认真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有些教师来信,对这两句话的涵义弄不清楚,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人民教育今年四月号刊有李方同志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特转载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比喻论证的两个因素(喻体与本体)是“异类”相比而有“相似”点,类比论证的两个因素(类体与本体)是“同类”相比而有“相同”点.第二,比喻论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比喻来形象地论证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而类比论证则是拿另一种同类的已知事物同所要论证的事物作比较,根据已知事物的一些性质,类推出要证明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统编教材中,对于语法知识中的偏正式合成词举了不少例子(1987年版第260页),其中有两个是“雪白”“笔直”。虽然举例正确无疑,但学生往往把握不好。以致视之为”陈述式合成词。”  相似文献   

7.
2001年湖北省仙桃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题中有如下一题: 下边加点的字与“亲戚畔之”的“畔”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相似文献   

8.
在复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学问:在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有关填空中,为什么有的填“生产力”,有的填“生产”,生产力与生产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9.
心中无疑,却故意自问自答,叫做设问。设问可用做题目,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或用于文章的开头,如“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以设问为题,概括全文的中心,很有启发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设问开头,可以引起读者注意、思考,接着给予解答,以加深读者印象;设问还可以放在  相似文献   

10.
教学“用24时记时法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理解“时刻”和“时间”之间的区别的。 首先,我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导入新课:“这节课从8点20分开始到9点结束,共上了多少时间?这40分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随之我讲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与区别:“时刻”指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表示的那一瞬间,用单位“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是两个“时刻”间所经过的那段时间,是指从什么的候起到什  相似文献   

11.
经常有一些学生问起连词“和”(跟、同、与)与介词“和”(跟、同、与)有什么区别,我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向他们解释,效果良好。一、看能否调换位置。连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双向性,可以对换而其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单向性,不  相似文献   

12.
蔡晓同学问:《消息通讯》中,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是什么?消息和通讯都是报纸上的主要内容,它们都是用事实说话,报道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从时效上看:虽然消息和通讯都必须迅速、及时报道有价值的事实,但两者还是稍有区别的,通讯的时效性不及消息。从表达上看:消息要以尽量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事实,它的语言以叙述为主,虽然有时在消息中也会有描写、  相似文献   

13.
14.
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淮南矿务局二中刘力维中学生为港附和借代常常分辨不清。那么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去鉴别:一、看他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是比喻,对所说的事物运描写作用,虽然本体和顾体国正自然不同的事物,但自相似性,即阎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重力和压力是初中物理中两个重要的力学概念,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重力和压力。一、从概念上看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G表示;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用F表示。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单句和复句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由于语言中一些模糊现象的存在(如词的同音、多义现象,短语或句子内部存在着多种结构和意义关系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复杂化,句式的改变和语境不同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人们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理解和分歧,特别在语意相同(相近)、外形相似的情况下,判断一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往往各持己见,分歧很大。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将一些有分歧、易混淆的类型归纳出来,提出具体的区别办法.以期与同行共酌.  相似文献   

17.
初中代数第四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节中,“与”和“或”的用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因弄不清它们的区别而发生错误。有些学生质问:“p.136例3,解不等式组:2x 3<5 3x-2>4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分别是  相似文献   

18.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区别“的、得、地”。在普通话里,“的、得、地”这三个词都念作轻声“de”,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它们很难加以区别。更难于准确地使用。因而往往发生错误。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语法,无法也  相似文献   

19.
“请”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它有两种不太容易分辨的用法:(1)请求他人做某事,是动词;(2)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是表敬副词。对这两种用法如何区分和判定,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均无说明,字典上也只是作大致的解释,以致学生在“请”的用法上无据可依。如何判别“请”在句子中具体是哪种用法呢?下面方法可以一试:看“请”字后面的动词是谁发出的动作(或行为)。1.若“请”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该句所陈述的对象(即该句的主语)发出的,则此“请”字为表敬副词,是“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之意。下面分析一例:  相似文献   

20.
假期旅游在外或野外生存训练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眼前突然窜出一条蛇来,危险之际,怎么办?还是防患于未然的好!先来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