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学家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这个难题似乎同生物学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般难以解答。巴斯德曾经说过的"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人启发。而应崇福先生又是如何做的?他选择了离开美国,回到那个曾经哺育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心中始终饱含着对世界的博爱。我的观点与巴斯德类似,但是受应崇福先生的影响与其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如何评价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今年四月,在北京国宏宾馆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上至少有五人的讲演谈到了目前中国科学家的学风以及对他们的学术评价。郝柏林和饶毅的讲演中途二次都被掌声所打断,这是几十个大会发言者中仅有的几次场面。郝把目前学术界的浮躁情绪、泡沫科学、乃至学术风气归因于急功近利的政策,他抨击一些有前途的科学家不是沉下来做科学,而是浮上去做了官。曹聪和饶毅这二位海外华人学者在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状况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中国科学家不大可能在可见的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在讲演中,陈平教授谈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美学术体验,这个有些令人伤感化的体验却更让我们相信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难以在可见的未来获诺贝尔奖。“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的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但无人可以对话。”陈平说这是他一直想回国,却又没能回国的原因。在他们几人中,似乎只有徐光宪院士给予中国科学家乐观的希望,但在这种较为乐观的评价背后却不难看出其中交织着一种爱国的激情。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把他们中的四人现场讲演的精彩部分提供给读者,希望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在这一领域里研究的学者们是如何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说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和社会担当,但其实很少有科学家将科普做得很好,不过在2013年的时候我见识到了一位将科普做得很好的科学家。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天文学家":国家天文台博士毕业后留台工作,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到信息与计算中心主任。他通过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将天文学数据结合,主持创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他是谁呢?  相似文献   

6.
"他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为祖国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这是2011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黎家的颁奖词。这字斟句酌的话语,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海归科学家投身科研、激情创造  相似文献   

7.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日本科学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科学突破进行了预测。负责此项调查的部门向在日本大学、私人公司以及国家研究机构的3334位科学家发出了问卷。要求他们在16个科学领域的1149个项目中作出选择(科学家只能在他所专长的领域中作选择)。目前,有2385位科学家作出答复,并已形成一本800页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黄莹 《发明与创新》2006,(12):31-31
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Sune Svanber院士日前来到杭州,给浙江大学的上百名学了做了一场题为“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的科普讲座。当记者问及中国科学家何时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表示,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众理解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科学家被公众了解的程度。由于科学家在学术,科学知识和公众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他们在科普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就是当代科学普及界的明星,他的科普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影响巨大。他也因此被青少年所崇拜,他被选为最聪明的人,同时被誉为“科学先生”,就连他的穿着——高领毛衣、夹克衫,也在美国青少年中风靡一时。可见科学家在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同一般。在我国公众心目中的科学家是怎样的?他们了解科学家吗?为此我们做了下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学会》2006,(9):15-15
<正>国家“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不久前出现在北京某中学,他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讲述引起了在场500多名中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2006中国科协年会科普活动之一——“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百校科普报告”的首场报告。年会期间,一批著名科学家在北京多所中小学及大学进行105场科普报告,让学生们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1.
翻开古今中外的科学史,我拂不去几多沉重、几多沧桑。我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你究竟姓什么?”事实上许多科学家用他们毕生的执著追求和倾注的大量心血回答了上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弗莱迪·摩克瑞是英国一位著名歌手,被评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他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为什么他的歌声这么美妙,超过了其他歌手?这单单为人们的听觉感受呢,还是存在某种科学道理?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确实存在一些科学道理。摩克瑞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在温和和粗鲁之间快速而无间歇地转换,甚至当他面临压力时也能做到。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刮风的春天,我轻轻地扣响放射化学家王方定的家门。来开门的正是精神矍铄的王先生。“外面刮大风呢,这种天气你太辛苦了。”王先生讲话带四川口音,说话时抑扬顿挫很好听。我落座后,王先生又抱歉:“唉,采访我,为什么要采访我呢?我不过是个科学工作者而已嘛,说不上是科学家。你应该采访于敏,他才是贡献很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正何为创新?何以创新?我曾无数次在内心询问自己。曾经的我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对我而言,它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还记得小学时,老师为我们演示了摩擦生电的现象。她用一只中性笔在头上摩擦数次,便将桌上的碎纸屑成功吸引。这一幕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了我对科学的探知欲。后来,通过科技创  相似文献   

15.
正《知识分子》2016年9月4日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作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不能同意他的观点。杨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科学家,我更尊重科学和理性。如果以下言语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  相似文献   

16.
张欣 《科学中国人》2012,(19):52-53
"在跟他学习的千余农民眼中,是个不断创造奇迹的科学家!"浙江日报这样评论。"一个把中国的农业科技至少提早了10年的人。"中国农科院教授李虎山说。"我也要和师傅一样,做一个不背锄头的农民。"他的学生刘洪宇说。"给我3亩土地,就可以为5万人提供食物。"他自己这样说。他就是浙江省丽水市农科院农业智能化快繁中心主任徐伟忠。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发明的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是(光自养)微繁技术的发展,是世界植物育苗技术的一次革命;他不是学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涉猎了当时的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化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为了弄清哈维刚发表的血液循环学说,他亲自从肉店买回猪肺、猪心,动手做解剖。有人问他:“你现在在读什么书?”他让人看看手术台上的心肺、动物脑袋,回答说:“这就是我的书库。”这个人就是笛卡儿。正是这种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精神,使他在许多科学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神学到科学的转变1596年3月31日,笛卡尔出生于法国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8岁时,笛卡儿进了当时欧洲著名的拉·弗勒希神学院接受教育。但是,笛卡尔很快发现,自己在神…  相似文献   

18.
伊林这个名字是我们所最熟悉的,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青年人的欢迎,我也是其中最喜欢的一个。每当我拿到他的作品时,心中非常高兴,总要一会不停的将这本书读完。最近我看到了他的一本“不夜天——灯的故事”,它给我的东西很多,不仅使我认识了灯和灯的发展过程,而且也使我认识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前我们都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是无数发明者中的一个。科学的发明并不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偶然想出来的,而是由於当时人类的需耍,把全体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长期累积起来的经验,加以综合成功的。最初人类用的灯是  相似文献   

19.
赵九章小传     
《今日科苑》2017,(4):39-40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轻松地在所有的考试中都拿满分,几乎是所有学生的梦想。我也一样,时常梦想着一觉醒来变得聪明绝顶。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可不能只停留在白日梦中,这可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科学问题。改变基因变聪明?难!美国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叫做KL-VS的基因能够提升小鼠的智力。这种基因发生变异后的老鼠,辨别方向的能力和记忆力都增强了。这种基因能用在人身上吗?科学家说:"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