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07,(4):62-62
2007年4月19日中国老牌媒体新民晚报今天宣布和北大方正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在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架构下,就面向全媒体竞争需求的报业解决方案展开全线合作。作为双方合作的初期项目,新民晚报数字报纸已于2007年4月1日研发成功,并于4月11日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2.
依兰 《新闻记者》2007,(5):53-53
新民晚报与北大方正于4月19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架构下,就面向全媒体竞争需求的报业解决方案展开  相似文献   

3.
赵红玲 《新闻记者》2005,1(10):8-10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新民晚报于2004年5月启用“962288呼叫中心”以来,在参与报业竞争、最大限度地占有社会新闻线索方面,功效显著。新民晚报为此设置每天两个版面的《昨夜今晨》,  相似文献   

4.
李玮 《新闻实践》2012,(3):42-45
“百业竞争,智、勇者胜。”报业市场亦然。社区报跻身我国报业之林不过10年,资历尚浅,面孔尚嫩,可谓一项新兴事物。结合现阶段我国报业竞争和社区发展的现状,社区报如何立身生存、怎样寻求自己的发展运营模式、如何借鉴海外同行的经验与做法、社区新闻采编具有哪些独特视角和操作手段,以及办好中国特色的社区媒体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采取哪些对策?本刊特约省内外有关社区报研究学者和业界专家,作一番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5.
杨晓晖 《新闻记者》2007,(10):37-39
报纸的专刊,是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知识领域日趋专业化、读者需求日趋丰富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对信息的"摄入"有不同的需求。除了阅读新闻版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体、国际等方面新闻,或者散文随笔类文艺性副刊外,越来越多的读者也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刊。报纸固然要注意读者的"共同兴趣",所刊登的内容尽可能"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开创并推进数字报业的热浪中,继去年12月文汇报推出多煤体版后,今年4月19日,新民晚报数字报纸在新民网(www.xmnext.com)正式上线,从而标志着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两大主报都已在数字报业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已有近300家平面媒体开通了数字报纸。中国报业出现的新变革新跨越,前年和去年连续召开的第二、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  相似文献   

7.
陈保平 《传媒》2007,(6):26-28
2005年以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经历5年的调整后再次起飞,中国门户新闻网站渐趋成熟,利益架构趋于刚性;以"去中心化"为特征的Web2.0和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迅速抢占传统报业的利益基础--受众注意力.传统报业不得不和十年前一样再次面临痛苦抉择:是奋起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抓住媒体变革的新机遇,还是再次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8.
钱勤发 《新闻记者》2007,6(12):50-52
新闻时评的兴起与时代的发展大有关联。尤其纸质媒体要面对电视、网络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将竞争的砝码倾向了新闻时评。有新闻界同行说,当今的新闻竞争已进入到一个观点竞争的时代。新闻时评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量之一,如果说社论是重兵器,那么时评就是轻骑兵。此话不无道理。现在.传媒的竞争不但在于观点的竞争。还在于文字的竞争。因为,电视、广播、网络也有各种形式的新闻时评,纸质媒体唯有以独有的观点、独特的角度、独创的文字。吸引读者。增强竞争力。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报纸新闻时评的多元化。新闻时评的空前繁荣、写作方式的多姿多彩是被“逼”出来的。不少时评专栏和专版,角度独特、风格洒脱,颇具文采,很有可读性,一扫格式化、雷同化的生硬说教。时评的形式也空前的丰富多彩,有点评、漫笔、琐谈、杂谈、絮谈、走笔、随感等等。完全有理由这么说:缘事而发、迅速及时、敢言善言、贴近受众的新闻时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9.
2月20日,以“珠联璧合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浪潮电脑、万佳网络战略合作发布会暨浪潮网吧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文化部网吧产业提升计划办公室主任李伟、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赖一龙到会并发表致词。据悉,浪潮电脑与国内连锁网吧运营商之一的万佳网络的携手.不仅促成了06年网吧市场第一个万台大单,同时在充分整合双方资源的基础上,从产品、方案.服务、销售平台以及市场推广等5大方面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扩张,正在对传统纸质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一场重塑生存形态的传媒变革正在我们面前拉开序幕。在这场变革面前,成功的概率主要取决于媒体自身变革和转型适应市场这两个变量。本文试从纸质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角度,着重探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跨越的演变进程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09,(3):32-34
“2008年,北大方正与我校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合作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实验室,虽然我在报业做了15年,和方正大概也有超过10年的合作,但我们为这次实验室的合作仍经历了一年多的讨论。立项.包括最后建设的时间.最终我们认为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媒科技》2009,(7):10-10
【金黔在线讯】7月1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暨贵州手机报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就《贵州手机报》、媒体合作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增值业务部总监邹江涛,贵州金黔在线报业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张幼琪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副总经理杨虎虎表示,为进一步促进《贵州手机报》的发展,贵州联通正加快手机报平台扩容项目建设进度,  相似文献   

13.
袁志坚 《传媒》2007,(10):41-43
2007年9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专题研讨会议的主题是"借奥运契机,发展数字报业".  相似文献   

14.
陆小华 《青年记者》2022,(17):77-79
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与媒体的新媒体战略与竞争策略相关的七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特别关注,需要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5.
研究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功的传媒产业地域性定位非常重要,本地区报业往往因为贴近受众生活而比异地报纸具有更多的优势。历史地考察,长江三角洲曾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的一个区域。长三角一些主要城市在近代大多是通商口岸,集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乍浦港和南京港、镇江港、南  相似文献   

16.
融合与创新:报业集团数字化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坚 《新闻大学》2007,(3):127-130
我国一些报业集团已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即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和多终端(报纸、网络、移动终端等)的信息。在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中,首要的是转变观念和体制,以用户为中心,全面整合资源;从建立全时空全媒体的数字技术平台入手,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运营模式;目标是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和实现利润中心的平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06,(11):42-52
由新闻出版总暑报刊司发起的中国数字报业战略与尖践研讨会于2006年11月15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是在今年8月份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正式启动的。这项计划目的在于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所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侍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战略转型,推动报纸出版业的重大变革。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数字报业战略与实践”,全体会议闻绕“转型期的数字化战略”,“迈向数字资源整合平台”,“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运营模式建构”、“关联产业与数字报业的合作共赢”、“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基本典识”共五个议题展开研讨。;零报业集团的社长.总蝙分别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们的演讲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包涵了中国报业;年来在数字报业的征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本刊记者旁听了此次大会。现把会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大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浪潮对传统媒体格局形成很大冲击,报业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变局。面对平面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趋势,数字报业是面对新兴媒体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是推动报业实现战略转型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报业寒冬”的出现虽说有些耸人听闻,但报业市场面临非报产业(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报业媒体的历史转型时期。思考战略性问题比思考战术性问题更重要。只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目前报业内部发行市场上出现的无序竞争。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迎接挑战和创新发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范以锦 《新闻导刊》2006,(4):35-36,38
媒体竞争与其他领域的竞争一样.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的智慧竞争。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媒体产品的质量.影响市场拓展的决策和成效.人才优势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报业人才及其智慧的发挥会培育出品牌媒体.会形成强大的磁场,以品牌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创造更多的品牌。所以说媒体品牌形成与媒体人才集聚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南方报业现在的发展战略.无论是跨媒体战略、跨地域战略还是资本战略等等.贯穿始终的是人力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