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朔 《科教文汇》2023,(8):124-126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蓬勃开展,深刻反思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经验,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是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深化的迫切需要。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主要有: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是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是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是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院系。  相似文献   

2.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的重要载体,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提前介入具有可行性: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缺陷是实践课程提前介入的现实基础,国家政策为实践课程提前介入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课程提前介入是应用型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整合理论课程,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是实践课程提前介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的重要载体,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提前介入具有可行性: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缺陷是实践课程提前介入的现实基础,国家政策为实践课程提前介入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课程提前介入是应用型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整合理论课程,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是实践课程提前介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数据结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习《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先修课程。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考试方案的改革与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以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网络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以好和不好来衡量,只有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网络课程评价表是衡量和评价网络课程质量的具体依据和尺度,制定科学的网络课程评价表,是实施网络课程评价的关键步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网络课程的特性试图编制一个网络课程评价表,目的是能够为网络课程的评价提供一个评价与测量工具,使得网络课程的评价更加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6.
石月红  王晶 《科教文汇》2024,(8):151-154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如何挖掘和梳理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是当前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该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遇到的问题,以“安检业务实务”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相似文献   

7.
陆海  张雯艳 《大众科技》2015,(2):179-181,197
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三足鼎立,是生成现代大学三大课程系统的基础,在大学教育中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课程应该是大课程观,显性教育课程与隐性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在今日大学教育格局中,课程应课程设计应下沉到基层教学单位,突破专业的限制。文章探讨了大学人文课程应该成为享受课程,体验课程,人文课程更应该重视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作用。泛人文课程涵盖多个子课程分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基层教学单位更多的课程设置自主权。  相似文献   

8.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及其培养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郑梦丹 《科教文汇》2012,(1):13-14,18
赋予教师课程权力,是新课改在课程管理层面上的理念之一。教师课程权力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教师课程权力来源于课程理念的发展、教育法规和课程政策的规定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它包括课程决策权、课程开发权、课程实施权。  相似文献   

10.
刘旭  秦芳芳 《科教文汇》2009,(18):11-11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及其培养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课程分为“作为事实的课程”和“作为实践的课程”两大类。作为事实的课程是基于“知识是客观的”这样一种认识论,作为实践的课程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作为事实的课程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作为实践的课程观作为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昌 《科教文汇》2011,(26):34-34,40
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课程群建设视角分析了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蔡虹  徐斌 《科技风》2024,(8):82-84
课程的人格审美是课程的品质,体现的是课程的人文属性,彰显的是课程的价值承载和信仰体系的建立。课程人格审美的重塑,需要深刻理解课程人格审美的基本内涵及表征,通过建构和谐完整的课程目标,彰显课程的人文价值和内涵;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美育课程体系;鼓励和引领个体参与课程体验,重新赋予课程美的韵味;建立和完善多维度多视角的课程审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蒲玲  黄东 《大众科技》2011,(8):168-169
平面设计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基础核心课程,如何使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在以上两方面探讨了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基本构想和主要任务是: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建设重点,推动整个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内容以及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姚峰 《科教文汇》2008,(33):174-174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全新的课程改革尝试,是为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征及其开发的切入点,并提出了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并最终转向教学内容,即课程领域。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所以,提高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它涉及到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国外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状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的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改革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专业责任教授要充分认识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明确专业和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推进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学前课程资源是形成学前课程及其优化活动的要素来源,是儿童获得学习经验的载体。其开发的基本理念是多元文化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和课程多元文化生态的重建。应通过多层次的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统整、儿童生活空间的拓展及各门课程文化的多元渗透等有效策略进行学前课程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