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薇 《军事记者》2005,(7):25-27
一直听她说话,听她有时笑出声。然而,她依然给你安静的感觉,包括黑亮眸子透出的宁和,白皙却血管突起的手透出的淡定。  相似文献   

2.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却在1979年到1989年之间,成为“我们时代最灵敏的思考”;在“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中,是新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有人说他要做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也有人说他想做书斋里的革命,无论如何,他是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的“革”年代里,仍然保持着清醒思考的知识分子之一,是一个在众人失语、学术满目荒芜的年  相似文献   

4.
高月:我和栏目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主打栏目。从2001年开播至今,随着其独特的口述纪录风格的成熟,主持人高月也正为越来越多的热心观众所熟悉。第一次与她见面长谈,她言谈举止间的那份平和与沉静,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交流魅力。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里,高月正是以亲切、自然地聆听嘉宾讲述作为主持风格的。她主持既不“抢镜”也不“呆板”,有人说,“高月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她用会说话的眼睛异乎寻常地用于倾听”,“高月主持的《讲述》,可以说是出镜最少、出声最少的,但她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恰恰最深”。如果说,高月的这份优秀源自于她的…  相似文献   

5.
我爱写“家里”的新闻。有人会说,偌大一个村都没啥新闻,你家的“小天地”里有啥写头?且听我道来。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恁深的粪坑不几天就填满。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怪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听后一震,上级不正提倡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我很重要     
一位女大学生刚毕业时,到一家公司应聘财务会计工作,面试时便遭到拒绝,原因是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女大学生却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允许我参加完  相似文献   

7.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妈妈没了     
朱新华 《新闻天地》2010,(11):77-77
很多人说,2010年10月10日,好日子。年轻恋人选择这天结婚,喜遇“十全十美”,婴儿出生于这天的十点钟,更是“十全十美”。可是,我的妈妈,却在这一天与世长辞,在她86岁第4个月里,下午4点病了,仅5个小时,就悄然死去。难道,这也“十全十美”吗?  相似文献   

9.
当我刚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走入北京城市规划局档案室门的那天,见对面办公桌上撂着两座小山似的档案文件材料,这使我想到“两岸青山相对出”那句诗。在这两座小山之间,有一位年龄比我大十岁的大姐正忙中有序地埋头工作,她那案牍劳神的样子里透出特殊的职业型的专注与认真。听说我来报到,她放下手里工作,紧握我的手致欢迎词。我学着她那江浙一带的口音说:“我就叫你汪大姐吧。”  相似文献   

10.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11.
金蓉 《新闻世界》2005,(4):65-67
看了这个标题,您别吓着,也别以为瞎说。在重庆,的确有人在做“出租”爷爷奶奶的合法生意,而且还成立了一家专门的公司——“二伴一”家政公司。开这个公司的老板叫陈静林,是一个24岁的年轻姑娘,她的的确确一年就挣到了50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胜利是全亚洲明天的关键”。在中国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浴血奋战的艰苦时刻,一位笔名叫“绿色的五月(世界语)”的日本年轻女性绿川英子带着对和平、正义的坚定信心,毅然前往中国,加入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列,从事对日宣传工作。她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钢刀,刺向日本军国主义的胸膛,有人称颂她“你那尽管温柔的嗓音,却足以制造电闪雷鸣”。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对她说:“日本帝国主义者把你称为‘娇声卖国贼’,其实你是日本人民的忠实的好女儿,真正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3.
“拇指文化”应运而生如果让时光倒退两年,可能谁也不会想到,短信这个“手指上的游戏”会有如此的辉煌。有人说,人类5个手指中最笨拙的就是拇指。然而现在,短信的发送却使拇指忙碌了起来。马路上,房间内,商场中,餐厅里,都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不停地用拇指摁键,发送着短信。微笑、皱眉、尴尬、惊喜……种种表情随着拇指的摁动在他们脸上不断闪现。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拇指文化”应运而生,异军突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人甚至把她称之为“第五媒体”。短信以其费用低廉、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的…  相似文献   

14.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15.
那还是我入伍的第三年,听人说《解放军报》上的刊头画不少是出自基层官兵之手。于是,我这个美术爱好者的手也痒了起来。每天利用闲暇时间跑到连队俱乐部的一个小偏岔子屋里闷头“涂鸦”,然而,凝聚着我无数心血的200多幅刊头画稿全部寄出去了,报纸上却见不到一点儿影子。这时,一些战友对我说:“别犯傻了,全军就那么一家军报,还轮得上咱小战士的画稿登大雅之堂?”一时间,各种讽刺挖苦的话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气得我把绘图笔摔碎了好几支。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收到《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信一看,信里包着…  相似文献   

16.
每每在采访活动场所看到李霞,我就想,那大而重的摄影包,对于身躯矫小的她,是不是个负担?有一天,当我们俩坐在一起神侃时,李霞笑笑地说:“我与摄影有缘。”一种执着的神情从李霞黑亮的眸子里透出,我明瞭,摄影,已是李霞生命的一部分。最早采访张海迪的记者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提到张海迪这个名字,可谓人人皆知。而李霞是最早发现和采访张海迪的记者,这  相似文献   

17.
人家都说孩子愁生不愁养。才不是呢!生孩子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生孩子住院的时候,护士再三关照,去洗手问一定要按铃叫她。我向来不愿麻烦人,自己挺着大肚子挪进洗手间的路上,被查房的护士半路拦截,她吓唬我说:“当心生在马桶里!”我一听,反而乐了,原来孩子那么容易生出来呀,心理压力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8.
我叫郭德纲     
如果说去年夏天,”超女”给国人奉上了一道茶余大餐,那么,冬天来临的时候,33岁的天津演员郭德纲带着他的德云社又挑起许多人笑的神经。人们主动跑到小剧场,但更多人是通过网络去听几乎已被遗忘的相声有人说,他拯救了相声,也有人说,郭德纲热只是一把虚火;有人称,他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或是冷嘲热讽;许多人欣喜相声枯木逢春,也有很多人开始预测郭德纲现象何时“寿终”。郭德纲说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说的相声会突然这么火,就像我们已经忘了相声原来是真能让人发笑的。我叫郭德纲  相似文献   

19.
山石 《新闻天地》2006,(3):34-37
2003年3月27日,河南信阳市湃河区爆出一则新闻:一个名叫王红的中年妇女大义举报,把蒙面抢劫的丈夫送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她“大义灭亲”,也有人说她“卖夫求荣、铁石心肠”,甚至还有人谣传她有了相好,要借机甩掉丈夫……在舆论的漩涡里,王红的心被痛苦撕咬得支离破碎千疮百痍。三年时间里,这位大义妻子忍辱负重,用真心的呼唤、真情的付出赢得了丈夫的理解和周围人的尊重,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大爱之歌。2005年12月,记者赶赴河南信阳市对这位大义妻子进行深入采访,她首次向媒体坦露了她举报丈夫的心境和丈夫服刑后的心酸。  相似文献   

20.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