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乡镇”一词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农业”。“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是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对21世纪人类星球的认识”的演讲时提出的。国际上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对数字地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革命。“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我国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1998年6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时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李岚清副总理、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陆续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的讲话和论文。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维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决策、农业、灾害、资源、全球变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按照戈尔提出的时间表,“数字地球”的基本实现预计在2020年,而“数字地球”的初步实现设定在20…  相似文献   

3.
梁英  王政 《华夏星火》2005,(9):12-14
一、“数字农业”的由来 自从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以来,“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很快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之一。“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4.
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数字地球” ,就是人们希望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模型 ,把分散在地球各地的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取到的信息 ,按地球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 ,既能体现出地球上各种信息 (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 )的内在有机联系 ,又便于按地理坐标进行检索和利用。这是研究各种地球变化的需要 ,是 2 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数字地球有全球、国家、城市三个层次。按照“数字地球”的思路 ,建设“数字中国”是一项必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好“数字中国” ,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也才有可能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国许多城市正在策划相应的数字化建设 ,如“数字上海”、“数字北京”等 ,为在 2 1世纪建设“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作准备。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你了解了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刚刚知道了“知识经济”时,“数字地球”又迎面而来。什么是“数字地球”呢? “数字地球”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初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讲演中提出的新慨念。戈尔说,现在一方面需要大量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被闲置起来慢  相似文献   

6.
“数字地球”就是说用数字化的手段,将地球上的环境载入到电脑中,实现多分辨率、三维、乃至多维的对地球的描述。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的技术核心是“三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数字地球使人类的生活得以改善,为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球”理念产生至今已走过15年历程。以1999年和2009年分别发表的《数字地球北京宣言》为里程碑,数字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不断得到完善。人类正利用数字地球技术深入地认识地球、理解地球,进而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7次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和4次数字地球峰会的召开成功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全球发展。2012年,新一代数字地球理念应运而生,“数字地球”被赋予了新的理解与诠释,新一轮数字地球研究热潮正兴起,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将逐步建立。回顾历史,中国在应对数字地球带来的挑战方面是积极并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在中科院的主导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建立,《国际数字地球学报》的创刊,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研发等,在全球数字地球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在大数据时代和数据密集型科学背景下,本文提出开展数字地球2030研究。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球”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和用途?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将有效地利用庞大的信息数字地球是戈尔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这篇讲演中提出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应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标集成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即“数字地球”为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和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数字地球战略与数字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地球”是一个集成化的开放系统,也是一种战略思想。本文在分析数字地球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地球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分析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阐明了数字城市与数字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数字地球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数字地球”的认识本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相机、数字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数字经济已成为时代经济的主流。“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也出现于各种报刊书籍中。自数字地球概念出现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它的定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是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10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从而拉开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序幕。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由“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演进历程和特征,总结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基本演进路径与模式,对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国际数字地球会议的背景 国际数字地球会议(ISDE)是1999年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召开的世界上第一个以数字地球为主题的国际性会议。首届会议上.来自27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出席.时任同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致词,大会主席路甬祥院长做了关于“合作开发数字地球.共享全球数据资源”的主旨发言。会议通过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通过了每两年举办一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的决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是人类活动所生产的一种特殊的“产品”。这种“产品”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何有效地共享和利用人类知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拟从知识共享、知识在开发高技术产品中的作用、数字化图书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阐述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 ,NKI)的意义 ,并扼要介绍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实施数字农业战略行动创造现代化新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科学创新发展观作指导,运用当代“数字地球”这一高新技术科学思想,依据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农业”的情况和经验,从我国农业和数字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研究提出并论述了我国加快实施数字农业战略行动、创造现代化新型农业的系统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11年11月23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在北京召开。“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在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层面,展示“数字中国”成果的国内高水平交流平台,自2004年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此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相似文献   

18.
论"学习型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力强 《现代情报》2003,23(4):167-167,156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这纵横两个领域上探讨了学习与信息的关系,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信息使物质(材料)和能量(能源)更加丰富,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性条件,反过来,“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又会使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在其创建的过程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9.
霍明远 《资源科学》2001,23(4):92-96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及发展研究入手,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系统+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补联动,从而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引擎。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可以发展,其中关键的一环:“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的未建设,它将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在21世纪初,组织和实施“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法国科学界讨论科学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为了明确定位、制订发展战略,成立了“复杂系统与跨学科问题”、“科研就业预见性规划”、“与高校合作机制”、“构建欧洲科研体系”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5个专题的战略思考小组,在科研中心内部开展了广泛的咨询和讨论,陆续在年底前拿出了专题报告。现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摘译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