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利尔先生     
14岁那年,我被送往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切希尔学院读书。它是一所专门为家庭有问题的男孩子开设的寄宿学校。我之所以被送到这里读书,主要是因为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酗酒的恶习,正是因为她的这一恶习拆散了我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父母离婚以后,我和母亲一起生活,照顾着她。直到有一天,已经八年级的我几乎所有的功课都不及格时,我的父亲和一位中学校长才决定把我送进这所以体育教学见长而且训练严格的寄宿制学校。这应该是我远离我那酗酒的母亲再好不过的办法了,并且他们认为这所学校也许能够给我提供一个从高中毕业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奥利尔先生     
14岁那年,我被送往位于康涅狄格州的的切希尔学院读书。那是一所专门为家庭有问题的男孩子开设的寄宿学校。我之所以被送到这里读书,主要是因为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酗酒的恶习。  相似文献   

3.
十四岁那年,我被送到切希尔寄宿学校上学。这所学校专门接收那些"有问题"的男生。我的问题是我有个酗酒的妈妈,她的恶习最终导致了我们这个家庭四分五裂。父母离异以后,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相似文献   

4.
奥利尔先生     
14岁那年,我被送往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切希尔学院读书。那是一所专门为家庭有问题的男孩子开设的寄宿学校。我之所以被送到这里读书,主要是因为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降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数学和物理老师,母亲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童年的玛丽身体瘦弱,可是她记忆力超凡,5岁时,她的母亲就发现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6岁那一年,玛丽背起书包去上学读书。可是那个时候,她的祖国波兰已经被奥、俄等几个国家瓜分了,华沙当时被并入了俄国的领土。在学校,学生们只能学俄语,但是学校为了反抗俄国的统治,仍然偷偷地教学生们波兰语。学校有一个俄国督学,常常耀武扬威地监视师生们的行动,学校为了防备督学的突然到来,在每一个教室里,都安装了一个秘密的电铃,只要一有情况这个…  相似文献   

6.
巴拉斯出生于罗马尼亚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惠有精神分裂症,病情发作时常常冲巴拉斯大声地吼叫,甚至动手打她。父亲患有小儿麻痹症,瘸了一条腿。对生活早已失去希望的他,不但好赌,而且还酗酒。无人管束的巴拉斯整天像个男孩子一样四处疯跑,除了跟人打架,还染上了偷盗的恶习。  相似文献   

7.
巴拉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不但无法正常工作,一旦病情发作还常常冲巴拉斯大声吼叫,甚至动手打她.父亲因患小儿麻痹症,瘸了一条腿,对生活早已失去了希望,不但好赌还酗酒.无人管束的巴拉斯整天像个男孩子一样四处疯跑,跟人打架,还染上了偷盗的恶习.  相似文献   

8.
<正>14岁那年,我被送到切希尔寄宿学校上学。这所学校坐落在康乃狄(dí)克州,专门接收那些"有问题"的男生。我的问题是我有个酗(xù)酒的妈妈,她的恶习最终导致了我们这个家庭四分五裂。父母离异以后,我经常在家里充当酒鬼妈妈的临时保姆,所以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到了初二的时候,所有功课都不及格。  相似文献   

9.
巴拉斯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不但无法正常工作,一旦病情发作还常常冲巴拉斯大声地吼叫甚至动手打她.父亲因患小儿麻痹症,瘸了一条腿,对生活早已失去了希望的他,不但好赌还酗酒.无人管束的巴拉斯整天像个男孩子一样四处疯跑,跟人打架,还染上了偷盗的恶习.  相似文献   

10.
<正> 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显得格外奇特,四十年代时,她的创作就登上了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但她在大陆文坛就象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致今天大多数的读者,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一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赖以成名的是她的小说集《传奇》。她创作上的成就,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身为名门之后,身上沾染上不少绅士的恶习:既抽鸦片,又讨姨太太,玩妓女。父母因此而终日吵闹不休。张爱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吵闹声中度过的。不少的作家都有失去母爱的不幸童年,多数是亲生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因而往往对亲生母亲有着温馨的甜蜜回忆。张爱玲却不,她的亲生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的恶习,曾两次赴法留学,童年时的张爱玲感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冷落。父亲的暴戾,更使张爱玲在人生的开始就被一层生命受到威胁的阴影所笼罩——“我父关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这是张爱玲在离婚后的母亲处住了一星期而遭到的惩罚。父  相似文献   

11.
大师小传 夏洛蒂·勃朗特,1816 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8 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爱米莉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 5 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当过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和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刻薄与歧视而放弃了这条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并前往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虽然创办的学校因无人就读而以失败告终,但在意大利的经历却激发了她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笑容     
温和的脸庞上带着恬静的微笑,照片中的母亲(前排右1)年轻又美丽。而今,30载岁月悠悠,青春不再,人世的风霜在母亲脸上、心上刻上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但母亲却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明朗的笑容。母亲是一个坚强、豁达的女子。她年幼时外祖父便常年在外谋生,外祖母身体又弱,身为长女,母亲自小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0岁时好不容易有了上学的机会,但母亲每日到学校读书还得带上她年幼的弟弟。尽管如此,聪明好学的母亲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终因家务忙,完小没毕业她便不得不离开了学校。辍学之后的母亲还有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3.
“你妈来校找过我了。”班主任把我叫出教室,在走廊,对我这么平淡地拉出了谈话的引子。而我却愣了,站在她眼前,目瞪口呆。母亲来了?来干什么?她怎么会来?母亲和班主任岁数不相上下,将届老年,却没有文化。母亲从没有来过我所读书的这个学校。自我考入我们小城的这个惟一的重点中学,三年了,她这是第一次踏进这个校门。母亲这次突然来,不是应邀来开家长会,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也不是因我得了什么病而挂念不已。母亲之所以来,是因为一颗做母亲的心。她出乎我意料地来,我可以想像,她见了一个像老师的人,就恭敬地上前打听:“高三(三)班班主任…  相似文献   

14.
1974年,我的母亲在纽约的一所女子天主教学校上大学三年级。她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想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但是,她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被一个不期而来的孩子:她自己的孩子给打破了。在我的母亲上大三的时候怀上了我,不得不离开学校和我的父亲结婚了。但是,虽然我的母亲在形式上脱离了教育领域,但在实际上并没有与它完全脱离。  相似文献   

15.
其实我想留     
我找了很多要出去打工的理由,母亲终于成了我的支持者。一早,我和母亲就赶车到了学校准备退学。那些同学和送他们读书的家长也陆续地来到了学校,他们个个笑容满面。有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说:“娃,我们为你花这么多的钱,你在校可要好好学习哟。”那站在旁边的女儿冷言道:“晓得了,老说,烦不烦!”那母亲听后低头不语。我和母亲都看在眼里,默默不语,我不喜欢她对她母亲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爱的语言     
那一年我17岁,在镇上的一所普通中学读高中。那是一所教学条件极差的学校,升学率最好的时候也没超过20%。母亲和父亲商量说,让孩子去市里好一点的学校去读书吧,这样的学校会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而去市里的中学读书,却需要承担昂贵的学费,家里只有几亩薄田,贫穷得刚能果腹。我对母亲说:“娘,我不去市里读书,不去了。”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谎言     
现在让我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个九岁的女儿,她们住在山脚下的一间破石屋内,生活清贫节俭。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在三年前的一次矿井爆炸中,不幸丧生。母亲独力在支撑整个家庭,她要照顾女儿的起居饮食,要辛勤地赚钱,好让女儿读书。  相似文献   

18.
另一种歌唱     
一直牢记着一首诗,其中最精彩的一句说:“生命是一种歌唱。”我总觉得这个比喻很美,联想开去就认为生命该是一支灿烂丰富的曲子。  每当我坐在书桌前读书,在明亮的灯光下享受人类知识文明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一首叫《种太阳》的歌,也常常想起我的母亲。我曾经读书进修的城市,是母亲的故乡,而母亲此刻正站在学校的课堂上。她是一名远离都市繁华 30多年的乡村女教师,额头上已被光阴牢牢镌刻下岁月风霜的痕迹。站在那儿,她的身影像一架正在弹奏着优美乐曲的竖琴。  穿越 1968年的时光城墙,我仿佛看见母亲提着她简单的行囊匆匆赶往…  相似文献   

19.
异乡的母亲     
王燕在抚州艺校舞蹈班毕业后,到东莞机关幼儿园当了舞蹈老师。这年王燕16岁,16岁正是被母亲惯着宠着的年龄,可王燕却离开母亲一个人在外打工。王燕在最初几天的好奇和新鲜过后,开始想念母亲了,王燕从小到大没离开过母亲,包括在艺校读书时,因为她的母亲就是她的舞蹈老师。在母亲身边,王燕无忧无虑,16年就像一天那么短,倏忽就过去了。母亲没在身边,王燕觉得日子难熬,一天仿佛有16年那么漫长。后来王燕买了很多IC卡,想母亲的时候,王燕就跑到学校门口的电话亭给母亲打电话。通常是电话一接通,王燕就哽咽起来。王燕说,妈妈,我想回家。母亲没答应…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2月,新学期刚开学一周,我任教的住宿班(1)班转进来一名特殊的学生。她叫小夏,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小夏原本在走读班读书,由于家住得远,加上母亲又换了一家更远的单位工作,不可能天天接她回家,于是学校就同意她转到住宿班读书,好减轻她母亲的负担。没想到,转班没几天,就在她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