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2.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3.
姜斌 《新闻采编》2001,(6):41-41
9月初的一天,一对原在某私营企业打工的河南信阳籍民工,在结束两年多不堪回首的打工生涯前,专程给我送来两只大西瓜。这对打工夫妇眼含泪水一口一声“大哥”地与我告别,并再三感谢我的帮助。我知道,他们的感激是缘于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好心人,在打工夫妇最艰难的时候站出来讲了几句公道话,从而促成了他们遇到的一起工伤事故的妥善解决。10多年来,坚持为农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作为一个基层作者,当一个百姓欢迎、称道的“民牌”通讯员,自我感觉其意义和价值并不比“金牌”记者有多么逊色。 乡镇通讯员大都生在基层、长在基层,对农民的疾苦最了解,对农村的情况最熟悉,正因为如此,乡镇通讯员便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  相似文献   

5.
自8月起,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摄影记者如何进一步增强新闻图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入生活找寻好故事通常情况下,摄影记者单独下基层采访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难以找到"新东西".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对基层不熟悉;第二、"主题先行",往往是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以北方为例,每年九至十月份,摄影记者都会主动或领任务"下农村看看""看看秋收".有些记者因为不熟悉农村,缺少拍摄主题,便打电话找到当地宣传部询问,于是得到类似"今年苹果车收"的线索.于是"农村大嫂高兴地摘苹果""载满苹果的大卡车""过秤""喜滋滋地点钱"的画面便产生了,此类"下基层"专题一会儿就完成.这种"走基层"将"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联系起来,是一种职业倦怠,它敷衍了公众,伤害自己赖以生存的媒体,同时也摧垮自己的新闻理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基层单位一名普通的通讯员,站在基层通讯员特有的角度,感觉到《中国记者》比较注重专业记者编辑的工作与生活,而对基层通讯员(业余记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所忽略。在《中国记者》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下,我向《中国记者》提点建议: 一、最好多刊登一些从基层干起,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优秀名记者。这样对其他记者特别是广大基  相似文献   

7.
基层记者是媒体采编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通讯员是记者队伍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充当着为上级媒体供稿和为当地党委、政府服务的双重角色。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往往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要么是不报,要么是迟报,即使报了,往往新闻事件本身也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好多重大的新闻事件就和我们的媒体失之交臂。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基层记者和通讯员的价值,发挥其在上送稿件中的作用,成为各级电视台不断探索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基层搞报道工作的,经常与一些记者打交道,颇有感触,特向有些记者同志提出三点建议: 一、不要孤军奋战。有的记者深入基层,由于采访心切,只顾摸采写的线索、素材,而忽视与基层通讯员取得联系。记者就象军队的主力军,而基层通讯员如同广大民兵,每一个记者要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如能和通讯员协  相似文献   

9.
基层记者作为传媒平台中信息获取的直接人选,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提升"四力"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断追求专业素质的完善已经不仅仅是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基层记者展示自身工作专业化水平,强化综合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四力"要求,以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组织开展的"重走抗联路""党刊记者走百村"等主题采访实践活动为例,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个方面深谈党刊编辑如何在锤炼"四力"中赓续新时代党刊使命。  相似文献   

11.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这是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新闻新闻工作者寄寓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代赋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黄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从2017年开始以"新春走基层"大型新闻采访行动为抓手,转作风、改文风,努力践行"四力",强能力、出精品。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成了黄石城乡百姓每年新春收到的鲜活礼物。特别是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蹲点贫困村》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2.
一段时间来,"社区报"模式正被国内外媒体推崇.2009年4月,<绍兴晚报>创办"报中报"--<社区报>.创刊至今已办70余期,逢周四出版,每期一叠8个版(含广告,实际刊发报道内容量为5~6个版). 一年多来,<社区报>"摸着石头过河".开通专门社区热线,建立社区QQ群(正筹划建立"社区网"),开设"社区红人馆""台门故事""社区论坛""刺猜球"等特色栏目,招聘首批市民记者、通讯员,逐渐形成"题材内容可看、形式包装可读、立意小中见大、服务亲密无间、活动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理念,在社会上已形成一定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7,(11):49-50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记者和基层通讯员说:"导语不好写,写出精彩的导语更不容易。"是啊,"万事开头难"。那么,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字上:"新"、"快"、"广".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这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篇文章.魏巍当年在志愿军某部采访构思"最可爱的人"时,<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庄(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也在同一部队采访,并很快写了通讯<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在<人民日报>发表.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人只知"最可爱的人",而不知"万岁的部队";笔者曾将这两篇文章对比着读,毋庸讳言的是,后者确实逊色得多,作者本人也曾坦承"质量平平".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03,(2):47
本报太原1月8日电(记者杨荣通讯员焦群)山西交口县部分干部会同新闻记者和数百名群众,近日挖出县领导数年前埋在县委大院的"镇压邪物"和"升官符".记者今日获悉,山西省委领导就此作出批示要求严查.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19.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12):45-46
作为部队新闻单位,一直强调我们的稿件必须努力贴近实际、贴近战士、贴近基层。那么,作为天天在报社坐班的编辑,怎样做到“三贴近”,并提高贴近的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在“3个善待”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提高“三贴近”的质量。善待通讯员的每篇来稿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基层大量的来稿,有的是通过通联人员分来的,有的是直接寄给编辑本人的。这是编辑与基层通讯员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之一,也是编辑直接了解基层、贴近基层的窗口之一。在各式各样的来稿中,一般分这样几类:一种是入了门的通讯员的来稿,文字功底不错,稿件的时效性和新闻性方面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20.
正基层通讯员是报社最主要的生力军,记者再多,毕竟没有时间每天接触一线和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基层通讯员正好有这个优势,他们接触的行业、部门、群众更多,搜集资料、采写、拍摄更方便一些。不过总体而言,基层通讯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闻业务培训,很多人有米有炊,却不是妇。那么,基层通讯员如何把握好新闻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出彩呢?通讯员写稿常犯的四点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