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百家讲坛》传播效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受众的心理在传播前后发生的变化。它通常有双重含义。狭义上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广义上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作用,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显形的、潜在的。大众传播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但能否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与媒介传播内容和方式是否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的特征、媒介的素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两年来,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引起了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关注。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来说,是起步较晚的,但是,自兴起以来,其发展的势头却非常之快。尤其是在20世纪末的近十年间,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来说,对于本学科的思想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个新兴的学科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近年来先后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中国传播思想史》两套传播学术史专著,不仅及时总结了近一百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全方位深入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播思想的历史演进。可谓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无论是在哪种意义上使用着传播这一词语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很仔细地去深入思考这个理念本身对于社会的整体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形而上的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传播学为核心的一整套语汇,便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  相似文献   

5.
毛仁兴 《今传媒》2013,(6):142-143
纵观中国古代传播史,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诸子就实践了丰富的传播活动,积累了多样的传播方式。他们积极游说诸侯,为人际传播;办学授徒,为教育传播;著书立说,为大众传播。多样的传播活动不仅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功能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如教化传播与稳定政权的关系、传播技巧、传播的双面效应等等。综而观之,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传播思想,不仅富有创造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论语》当中,选取涉及传播的、有代表性的《论语》原文进行分析,探寻孔子的传播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去研究《商君书》,会发现它蕴含了商鞅的一些传播思想,涉及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书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首次借用社会学、心理学、说服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了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崭新趋向,即大众传播的人际化与人际传播的大众化,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了主持传播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的特点、起源、生存环境、传播策略及发展趋势,科学地解答了主持人为何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目前我国主持人存在的缺陷等一系列学者和社会大众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芃 《大观周刊》2012,(34):59-59
《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泪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情感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他在诗中热情的歌颂 三王 时代: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并特意举出历史上不拘身分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例子。如筑城的奴隶傅说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作屠夫的吕望被周文王所提拔,商贩宁戚作了齐桓公的贵卿等等。所谓 修明法度 ,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统治者要依法办事,不可骄奢淫逸,胡作非为。  相似文献   

9.
尹建强 《出版广角》2015,(9):125-126
古代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籍,这是一部系统阐述战争、军事和策略方面的兵书,对古代和当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带来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探析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主题,即安全战略思想,并对安全战略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出《孙子兵法》安全战略思想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晓 《东南传播》2013,(4):86-87
韩国流行音乐《江南style》上传网络后,点击量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级神曲。本文对其营销及传播方式进行了解析,认为其成功主要是源于它动感十足的旋律、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成功的全媒体营销、迅速的"病毒"式传播及满足了受众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的英译历史,经历了军事型转译本——学术性文本——军事型文本——文化性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译者从军人到学者的身份转变、从外国到中国转变,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层面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中国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人。本篇主要从其最先向中国人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他在中国共产主义思想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13.
武计涛 《东南传播》2012,(5):117-118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传播形态随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因此《白蛇传》成为文化传播的典型样本。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白蛇传》,对其传播形态和传播过程中的内在特点及流传至今的原因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4.
邓涛 《新闻爱好者》2011,(11):28-29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15.
赵凯 《新闻记者》2002,(5):60-60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 ,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 ,说起传播 ,说起信息、反馈 ,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 ,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当然 ,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 ,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 ,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  相似文献   

16.
教化传播是中国古代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类型.<论语>是中国古代较早阐述教化传播思想的重要文献.在社会流动性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论语>表现出的对传播导向重要性的认知,提出了人文价值观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目标系统,并设置了"君子"文化传播符号,以此作为教化传播的核心信息载体.<论语>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士"对传播话语...  相似文献   

17.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东方之子》曾经是中央电视台早间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东方时空》的第一版块。"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的栏目 定位语暨广告语从1993年5月1日的清晨起响彻"东方时 空",至今回响不绝。 《东方之子》一直在经历多种传播观念的冲撞,一直在寻 求一种更加清晰和稳定的传播理念,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价值, 求索空间。 一、昭示新的价值标准,新的成功观念 《东方之子》这样一个专门介绍国家栋梁、社会精英的节 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横空出世并且广受欢迎,是有深刻的社 会原因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蓝蚂蚁" 时代。那是一个抹杀个性的年代,大家的服装样式差不多,服装 色彩差不多,发型差不多,工资待遇、住房条件、人生轨迹全都差 不多。到了90年代初,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经济大发  相似文献   

19.
房国友 《新闻世界》2009,(7):129-130
在《文心雕龙》这部产生于1500多年前的文论巨典中,已经蕴含了对文字传播的认识。由于自身良好的哲学修养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刘勰对文字传播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十分独到,对此进行的议论与阐述也极为深刻缜密。他的论述与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对文字传播的理解有显著不同,对现在我们对新闻传播,尤其是文字传播的认识,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谢丹 《新闻前哨》2005,(12):78-78,76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