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迷惑”题,就是指命题者对物理概念、规律、现象和事实等,在题目中加以变化、分解、隐藏,故意设置障碍或陷阱,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学生引入歧途,形成错误理解,最终导致错解的一类疑难问题.这些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迷惑”题,已形成了我国各级各类物理考试试题的一种风格和命题趋势.本文拟对“迷惑”题的“迷惑”及对策作一些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考的一个必考内容,一直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青睐.命题者经常利用图中问题“无图多解”的特点设置“陷阱”,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思考问题的周密性.解题时,不少学生忽视图形的可能位置造成漏解,掉进“陷阱”而不知.本文将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考的一个必考内容,一直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青睐.命题者经常利用圆中问题“无图多解”的特点设置“陷阱”,来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思考问题的周密性.解题时,不少同学忽视图形的可能位置造成漏解,掉进“陷阱”而不知.本文将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考试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看就能做”的试题偏偏“一做就出错”,“易中藏机关”是命题者常用的命题技巧,命题者把学生的知识“症结”巧妙地嵌设到看似浅易的题目中,利用学生常见的考试心理毛病,使学生“大意失荆州”.解题时务必去伪存真,鉴别正误,排除各种迷惑因素的干扰.现将这类“上当题”常出现的错解原因归类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成语“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指反复无常、言不守信.本文将该成语作为一种解题思想:在解证一类数学问题时,从简单情形出发,再对一般的情形进行化归,返回到自身的初始结构或简单情形来处理.称这种方法为“出尔反尔”.  相似文献   

6.
听.是人们用以沟通、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倾听.是人们在沟通、交往时表示对讲者尊敬或重视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听者对讲者的一种评价态度。学会倾听.意指要会运用“听”这种沟通、交往方式来了解对方,让对方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被尊敬或被重视.并在你的“倾听”鼓舞下能够尽情“倾诉”。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过程中,会不会“听”,能不能够“听”;会不会“倾听”,能不能够“倾听”,直接决定着你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你的反应.更直接决定着教育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到“分类讨论”的问题十分常见,这类试题不但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而且还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命题者往往能利用分类讨论题来加大试卷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8.
机械波是按周期性变化的,具有传播的“双向性”.在变化过程中,有关的物理量将存在一些可能值.在解决波的多值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复杂、陷入困境,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出现漏解现象.如果利用波的“归一化”原理,便能迅速、顺利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9.
同样对一道习题的错误解答,不同的学生的“错误”可能不同.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解”,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错解的原因,尤其是在班级中集体纠错,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在高三测试中遇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一次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在讲完根据题目中商或积一定的两个量成正比或反比来解应用题时,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有没有根据和或差一定的两个量成正比或反比来解的应用题?”由于这是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我当面批评了他:“和或差一定的两个量,根本就不成比例.怎么可以用正、反比例来解题呢?”但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两个量和差一定,  相似文献   

11.
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转化”,通过“降次”或“消元”,将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由于此类方程组题型较杂,解题方法灵活多样,所以,在解这类方程组时,要先认真分析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些物理题由于命题者设计的巧合,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用了不符合物理规律或思维过程不严谨的方法.却得到了一止确结果”,其解法称为“谬解”,其解题依据应是“歪理”,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都曾尝试过.究其原因,还是教学过程中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和不规范所造成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以使学生理解、掌握严谨规范的物理知识.以下就从笔者积累的一些典型案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总结,让学生掌握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或优化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一半”或“中值”在解题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可以优化解题过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明朗化。可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下面结合例题说明“一半”或“中值”在解物理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有幸捧读了贵刊2000年第1期乔有平老师写的《也谈“有借有还”巧解趣题》后,深受启发。该确实很好地利用了“有借有还”进行巧解,使学生易于联系现实生活去解答实际问题。但我认为解答此类型题,利用“有借有还”这个道理,通过分数或比例来解,则更巧、更简便,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掌握。现以乔老师中两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绝对值概念及其应用,是中学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学生在化简、计算含有若干个绝对值的式子时,或解含有多个绝对值式子的方程时.往往思维混乱,运算极易出错。如果我们利用“列表法”来解此类问  相似文献   

16.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喻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教之者或蜻蜓点水.匆匆走马:或浓墨重彩.臃肿肥硕。蜻蜓点水者学生听之索然寡味.“浓墨重彩”者学生头昏脑胀。于是乎词语教学犹如一枚又苦又涩的橄榄.教师嚼之.品到的是教无妙计的困顿感;学生咀之.尝到的是学不得法的烦恼情。那么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究竟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17.
“设而不求法”亦称“增设辅助未知量法”或“设参法”.解题时通常先设辅助元,再利用其与未知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方程或代数式,然后将未知数消去或代换以解决问题.此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代数问题中,而且在几何问题中也有应用.下面举例说明设而不求法在解有关三角形的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依据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启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高考与各类竞赛的考察重点,关于函数奇偶性的试题,年年都考且多为“小题”或“深藏不露”,需要解题者机智地利用已知条件、分析题设特点、通过构造适当的函数并利用其奇偶性,获得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传授学习的方法及开发学生的智能。在教学中创造乐于学习的情境.对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举着“磁铁”来吸引学生.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