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刑事审判理念类同与大陆法系,甚至可以说,其对“职权探知”和“实体真实”的强调较之于大陆法系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在于,中国把法院审判视为惩治犯罪的最后一个司法环节,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控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视角来分析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理想化的设计,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相似文献   

3.
试论对公诉权的监督与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诉权是将起诉权从审判权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国家权限,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在刑事诉讼中行使的诉权。这种专门国家机关即公诉机关能否公正有效地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刑罚权的真正实现,而且关系到公民人权的切实保障,因此,加强对国家专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制约和监督,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程序,西方国家大多称之为"预审程序",是衔接公诉与审判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必经程序.重构我国庭前审查程序,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立法.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和现实条件,我们应采取"两步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庭前会议程序纳入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体系内。但是法律条文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在制度设计上过于单薄,与国外相类似的刑事法律制度相比,我国的法律规定难以体现这一制度追求的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初衷。庭前会议制度的职能定位以及其所要承担的职能等还不明确。为了使庭前会议制度合理构建和完善,有必要通过与国外相关刑事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有益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任务及其工作规划之中,学术界为此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本文以从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直到法院对策件正式开庭审判之前这一诉讼阶段为研究切入点。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庭前审行程序制度,应设立控辩双方等对抗而由法官居中裁决的等腰三角形诉讼模式,并采用“起诉书一本主义”模式及设置完备的控辨双方证据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的审查程序进行了重大改革。此次改革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相应的保障机制缺乏,忽视了庭前审查程序的多重价值功能,致使其没有达到预期的立法目的。从庭前审查程序的定义性质入手,分析了我国庭前审查程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完善该程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控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视角来分析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理想化的设计,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控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视角来分析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理想化的设计,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争鸣.  相似文献   

10.
庭前审查程序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刑事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刑事诉讼和谐、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中存在四大方面主要缺陷。在现阶段的大环境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对目前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进行若干改造,可以对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再修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庭审中的证据调查是审判程序的核心内容,两大法系在庭审中对证据调查的方式由于各自奉行的诉讼模式的区别,在证据调查的启动、范围和推进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对两大法系诉讼模式的考察比照,我国也有着自己特有的庭审证据调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理论界多把虚假诉讼、诉讼欺诈、恶意诉讼等相似概念混用的情况,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虚假诉讼与相似概念的区分人手,分析其本质属性和行为方式,并从刑事法律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框架下,由于犯罪行为与侦查活动所涉及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某些虽未参与犯罪活动却遭遇刑事侦查措施强制干预的案外人缺乏清晰的人格定位而被边缘化,导致其权利无法获得充分便捷的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应当对刑事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加以广度司法审查。基于刑事诉讼的现有理论,无论从规范层面还是功能层面,赋予与刑事案件审理结果无关的刑事侦查案外相对人以刑事诉讼基本主体地位未必可行。更优的选择应是构建有效的审前听证制度,以立体正义观的视角来认识刑事诉讼的开放性,以司法审查规范刑事侦查权的滥用,并为涉案的边缘主体提供统一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公益诉讼已经成为各国对环境权利进行救济的重要措施之一。从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研究入手,通过对诉讼资格的重新定位,探寻在现今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如何加大对环境权的保护,并对诉讼资格的主体范围进一步阐释,进而分析环境公益诉讼诉讼资格对我国环境刑法法益产生的影响。比较国内外环境刑法法益现状,在扩大诉讼资格的同时有必要明确我国环境刑法法益存在的缺失,并提出如何扩充环境刑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试析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阶段,一些经济主体不择手段地牟取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司法实践中一些基层检察院尝试提起了公益诉讼,但因缺乏法律规定而困难重重。本文阐述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公益诉讼提起权源于对当事人起诉权的监督职能,是国家的代表。它在公益诉讼中处于一方当事人的地位,与被告平等。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用证据证明与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有关的一切需要证明的事实.研究证明对象对于查明案情,及时、公正的终结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环境问题的突出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成为热点问题,其制度设计更是问题焦点所在.从我国现存的问题出发,论述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起诉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等具体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8.
清末尤其是民国前期,传统司法以欧日体制为蓝本,开始近代转型。在刑事诉讼法制领域,确立起检察公诉、四级三审、言词辩护等新式制度。此一时期刑诉法制建设,涤荡封建法制残余,用心采纳欧日各国先进诉讼原则,其所定刑事诉讼程序,已大异于封建时代的旧法,彰显出融入世界先进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赵明正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46-50,53
行政诉讼起诉难是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重要表征。起诉虽然是起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单方行为,但致使起诉难产生的因素却不仅限于起诉人一方,起诉难产生的原因更多是在于实定法规定的不足和不合理,也存在于起诉人与行政主体及法院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为解决行政诉讼起诉难问题,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提升起诉人自身能力、知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禁止行政主体对行政诉讼起诉制造障碍,改革和完善法院的立案审查制度及规范,改革法院的财政、人事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立法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自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赋予自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向人民法院告诉并要求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由于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律规定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司法实践中的部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目前进行的修订《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