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澜 《成才之路》2012,(8):98-I0015
正"创新"现在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什么人都可以说,哪里都在这么说。现在,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激发内在的创新潜能,显得尤其重要。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只要把别人的东西讲给孩子们听,会管住孩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他们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但在今天,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是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2.
"创新"现在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什么人都可以说,哪里都在这么说。对于教育来讲,创新、创造、创生,其实都跟人的生命有关。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处在一个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创新是一个人内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要求。现在,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激发内在的创新潜能,显得尤其重要。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教书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2,(22):17
赵婀娜在2012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参加一个公开课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国际上通行的教育理念,为把这一教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学校做了不少尝试。其中,通过教师之间彼此推荐图书、分享图书心得,在图书中感受"教育之乐、教育之用、教育之法",便是尝试之一。这是一名老师的读书心得,分享给更多的教师:"找一个默契的人倾诉一下自己的心事,这是每个人的需  相似文献   

4.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对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一、教育的有效秘方——唤醒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如果一种教育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学校要给学生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要把学生引领到求真、向善、尽美的价值追求中。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要把人类的创造、人类的智慧、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让下一代人  相似文献   

6.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都产生着一种力,但他能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不断完善,能否传递教育正能量,则取决于其自身的思想力、发现力、行动力,这三种力融合而成“教育力”。作为学校校长,不仅自身要富有教育力,还要善于引领和激励教师成长为有思想力、发现力、行动力的人。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关注“天空”.是一种不为眼下所累,始终仰望理想的大志,是一种时时不忘责任的意识,是一种洞烛万象的智慧。教育,同样需要目光远大、心怀责任、求索终身的关注教育“天空”的睿智群体来支撑。那么,平凡的教师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关注“天空”的教师呢?  相似文献   

8.
董贤芳 《教师》2015,(10):124
真爱和宽容,博学而笃志,应是教师的一种常态,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教育是世间最美的行为,所有的学生在正确善良的引导下都可以更出色、更优秀。教师要殚精竭虑,不断探索,勤于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9.
应当是怀特海说的,"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比怀特海知名的爱因斯坦重复了他的话,再以后的引用者便把这句话当作爱因斯坦语录了。为什么说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无用?是教师的教学令人厌倦?都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  相似文献   

10.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在当今时代,教师尤其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基本上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教师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算是好老师。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弘扬对话精神。教师应该承认人的个性与多样性。不同的人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在对…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语文教师必然是一个研究型教师。皮亚杰说:“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我认为正是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使他们脱离了科学、失去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因而他们缺少应有的学术声誉,很少能成为杰出的研究者。其实我们的教师不仅处于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那么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才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用心做教育     
怎样能够做出最好的教育?不须说一千,道一万,也不须引经据典,很简单:用心. 用心就是潜心、安心、静心,心无旁骛,执著坚守.一个教育人,应有一颗教育心.校长心里装着学校,老师心里装着学生.做到了这一点,自然就是"用心". 当然,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本刊本期刊发的特稿《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介绍了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是怎样"用心"做教育的经验,给我们诸多启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是他们朴素的教育理念,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渲染深刻的哲理,但是,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所有的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围绕着这句话,诠释这句话的.青竹湖学校把"用心"演绎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教育人文精神的构建,要让学生在充满和谐、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练。体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时刻都处于动态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要让课堂充满和谐、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作为体育教师就得用"心"去做。一、慈母般的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正>常常有人说上课"表演"是做秀,笔者对此不以为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演,不善于表演的人,就不能做老师。"笔者认为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把每一堂课都"导演""表演"得真实精彩、形神兼备,那么,这肯定是一位备受学生欢迎的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教师精心策划的"导"、绘声绘色的"演"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审美追求,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审美享受,它昭示着时代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中,有时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懒"一点,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想到的,教师不代替。教师的"懒"有时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懒"可以在平静的课堂激起涟漪;教师的"懒","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懒"是教学中的一种自然"懒"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在课堂上不能太勤快,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告诉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每个教师的目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人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7.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段话是朱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它阐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教育,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几乎占了统治地位。教师在讲坛上把知识嚼得稀烂稀烂,然后再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不问情由要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一提教育家,人们自然会想到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夸美纽斯、孔子、陶行知、蔡元培、梅贻琦等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人物。"教育家"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高不可攀。仔细想想,其实,教育家并非遥不可及。所谓教育家,无非是按照教育规律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明白了这一点,心里就亮堂多了,即使成不了教育家,做一个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既然是培育人,就要一切以人的成长为准绳,  相似文献   

19.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人们不断奋进、积极进取的动力,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有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并且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自信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从细微处着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自信敢于展示自我的新一代,成为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相似文献   

20.
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当前有一种德育立论,主张应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全面"否弃"、"拒斥"灌输。在教育目的上,拒斥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通过说服、规劝等方式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在教育内容上,反对把某些具体的信念、教条和价值观念当成"真理"来传授,因为这种内容的传授排斥了与之相悖的信念、教条或价值思想,还因为传授的这种特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规则都不能证明其在道德上的合理性。在方法上,反对传递,因为传递(灌输)是为了达到一个固定目的而采用强制的非理性的甚至"权力主义"的手段和措施,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