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树理与中国小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站在2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王朔的小说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新的小说叙述模式,以迎合大众的“媚俗”性心理在社会上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道的小说样式之一,也为当代通俗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书写模式。尽管文学界和评论界对于“王朔现象”的评论褒贬不一,但王朔的创作对于当下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新时期的中国小说出现了无主流意识倾向,小说创作色彩纷呈,其中王朔的小说以流畅的当代京味语言,调侃的语调,大量地运用譬喻和反讽,荒诞离奇的情节设计以及写实与谐谑的手法,来表达市民阶层的愿望,以此来消解国家意识形态,王朔小说的出现打破了正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市民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王朔小说笼统称为“痞子文学”,进而认为王朔以小说游戏人生、玩弄人生,这只能是对王朔创作的浮面读解而忽视了深层内涵;也是只见王朔早期部分小说而忽视其发展变化的结果。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顽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改变成电影,由于商业目的的渗透,作品“刺激性”的力度加大,影视传播使王朔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加深了广大读者对其小说的误读,不少人单凭电影的印象,接受或认同王朔小说为“痞子文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出现伊始的固定模式之一,然而经历几个世纪文学的变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异,才子与佳人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其中的套用模式,“痴心女子负心汉”“门当户对”等也有了不同的内涵。探讨王朔小说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改造变形.旨在从变形中透视王朔小说的原始模式。由此发掘小说创作的互文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 ,站在 2 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 ,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 ,左右了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在王朔的潜意识深处还遗留着男权的思想,残留着女色祸水的观点,因此可以说王朔的小说是在本土化的情境之中向旧传统的皈依。他的陈旧腐朽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创作视野表现出了他的文化精神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9.
王朔是近年文坛上出现的一匹“黑马”。王朔小说一直是广大读者热销的对象。本文通过分析王朔小说对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两种构成因素——叙事结构和叙述语言的承继、借鉴和创新,对王朔小说的艺术魅力探本清源。王朔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文玲 《现代语文》2007,(9):126-127
在政治观念强化的80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中,儿童形象偏离了作为“人”的生活真实性,发生了变异:文革书写中的儿童出现了成熟化形象、在反应教化问题的小说中表现为好儿童形象,总体而言儿童角色处于工具化状态。当然,同期也有一部分尊重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儿童本体得到隐性的表达的非主流作品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面临着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不断深化的时候,青年作家王朔创作了一些别开生面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已近而立之年的王朔,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无论在使内容切近时代生活和表现手法清新明丽、多样化上,无论在改革陈腐的、不伦不类的、矫揉造作的文风上,还是在贴近人民的语言、加强语言的艺术韵味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发表在1986年11、12两期《青年文学》上的《橡皮人》,由于作品表现了一个特殊的生活领域;由于在挖掘人物复杂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寻根后”小说的崛起似乎比寻根小说更引人注目,并且更直接影响着以后文学的趋向,根本之处在于其毫无隐讳的现实性,它们直接探讨着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他们提供的解说也非常有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振奋人心的。这些解说完全基于西方现代世界经千锤百炼的思想,其成熟的程度顷刻之间便可以让寻根派那些独自摸索的探试性理论相形见细!人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终于与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接轨了!所以人们便不分有红皂白地称呼“寻根后”所出现的刘索拉、徐星、残雪、王朔等人的创作一律为“现代派”小说。诚然,它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学中,王朔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家,他是"新京派小说"和"痞子文学"的代言人,也是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绕不开王朔。他的巨大成功与颇受非议,昭示着文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铁凝的文艺观念涉及生活与创作、小说和散文、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等问题。其中,挖掘生活中“属于文学的东西”;“散文的不可制作性”;创作要表现“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等,是铁凝文艺观念中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论关于小说的文化定位和文体定位,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小说理论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变革中,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型知识体系的出现、外来文学观念的启示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转型,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农村小说创作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思想框架结构在农村小说创作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新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的转型及文学观念的更新,农村小说创作转向生活框架结构、家族模式结构、寓言式结构、现代派结构并存交叉的发展阶段,创作视角上也出现了由精英视角向权力视角、农民本位视角、多元混合视角的转变,昭示出创作理念在转型期农村小说裂变与冲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0-17
王林1949年前的小说以乡村人事和革命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秉持真实自然的写作手法,小说呈现出粗犷真挚的艺术特征。王林抗战时期的日记真实地呈现出了他的文学观念和革命心理,日记与小说互文,其小说创作的轨迹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作家王朔小说创作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新奇性、生疏性、耐人寻味的小说语言。即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本文通过对其调侃语言的引入、多种语言系统的整合、历史性事件典故的话语变幻等多种构成文学语汇方式的探讨,挖掘出他的小说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作家深切的民间生存体验为实际基础,王朔在其小说中对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别样的塑造。小说中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在焦虑的生活状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精神面貌或形象外观,委琐、庸俗与虚伪等成为渗入他们骨子里的一些性格弱点。王朔小说对知识分子所进行的调侃与嘲弄,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历程中的审美观念嬗变,另一方面也透射出王朔本人对知识分子问题在多维视野中更为深入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对《金瓶梅》这部中国最早的长篇世情小说,张竹坡充分肯定了其艺术虚构的价值,指出它是一部为“泄愤”而创作的“寓言”,对小说创作中的情感取向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而又探讨了虚构中的艺术真实性问题,强调真实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中的意义,指出艺术真实既来源于生活又不是对生活的机械照搬.所论已初步涉及文学的典型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