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全部的中国礼学史着眼,隋唐礼学正处于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礼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时期,<礼记正义>正是其时礼学风貌的代表作.孔颍达等人选取<礼记>及郑玄注为权威经注本,并为之撰作<正义>.在这当中,以孔颖达为典型的唐初官方学者,颇为重视北方礼学传统,强调<礼记>为三<礼>学的重心所在,并在这一基础上整合南北礼学.而融合的结果,是使得郑玄礼学体系更具义理色彩.这对唐、宋以来的官方礼学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古礼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当代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学──读《杂考小集》周振甫读了李固阳先生的《杂考小集》,觉得是本好书。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教给我们一种读书的方去。这就是,读书的时候不要粗心大意,要从人们未注意处发现问题,发现后深入思考;这种思考不能停留在本文以内,要从与本文有...  相似文献   

3.
<正>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性论。人性论是做人的起点和基础。所以,儒家哲学的精髓其实是人生哲学,或者说,儒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先秦时期,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天生之性差异甚微,后天的习染则会导致不同。孟子首倡性善论,以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存之即人,扩而充之便为仁义礼智。舍之即兽,寡欲和求放心以补救之。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反对孟子,以为人性不美,故极力劝学,倡导教  相似文献   

4.
本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陆贾“无为”论是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本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苟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其注释特点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第二,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第三,通经以求理。《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注重义理阐发,从而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文的穿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之上,因此成为《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7.
张浚是南宋初期名臣,亦是一位以儒家淑世救国精神为理想的士人,在学问方面尤精于《易》,其《易》学思想最突出的特色是在肯定《易》为载道之书的前提下,把象数作为了解《易》中义理的基础和方法。其子张栻是理学名家,易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父亲影响,认为太极为宇宙之源、《易》为载道之书、学《易》以致用;但是他对张浚以象数为主解《易》观点不甚赞同,认为义理是《易》的根本;此外,他还对张浚有关道器关系的论点有所发展,提出道器不可分离、器先道后、道依托于器而后行。  相似文献   

8.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性情论是其儒学思想的重要一环。 一、性情论的理论前提 性情论的理论依据是儒家之道,性情论是儒家仁义之道在人性上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仁义、公正与市场经济张书琛公正(公平)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一个总体性的原则;而东方的仁义与西方的公正在概念涵义上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孔子和孟子都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涵义。孟子又进而释曰:"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仁即爱人,亦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虽然已经趋于沉滞,但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从当时的儒道关系可见其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以后,随着神仙道教主导地位的确立,道教和上层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士大夫奉道者大幅度增加,道门中人多儒道双修,在当时礼学研究之风盛行情况下,也多以阐弘儒家礼教为务;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在这些道徒心中发挥极其巨大的影响,取儒学以弘扬其教就变得更为自然,许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他们改造为道教的戒律规范而成为教徒必须遵循的行为法则,道教于是被正式纳入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统一体系之中了。  相似文献   

12.
中古时期的郊祀礼说与礼制,是作为一套整体性的知识,在诠释与重构中不断发展的。郑玄、王肃的郊祀理论,为五帝的身份提供了儒学学理上的说明,建立了天—五帝—众神的三级神祇结构。魏晋隋唐君臣对郑、王天说的理解与取用是片面化的。在南朝的郊祀礼制中,郑说与王说被化约为将五帝等同于昊天的“六天说”与将五帝等同于众神的“一天说”,分别应用于明堂、迎气、雩祀之礼与南郊祭天礼之中,但这一做法难以处理郊坛上的五帝神位。隋唐的郊祀制度吸收北朝的郊丘分立之制以及南朝的五精帝祭祀体系,有意识地调整五帝的祭祀地位。最终《开元礼》折衷前代礼说与礼制,确认了五帝作为天佐与帝君的两重身份,建立起昊天—五帝—众神的祭祀结构。这一祭祀体系虽然与郑玄、王肃的理论十分接近,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来源于郑、王礼说,而是礼学与礼制经过反复的诠释与重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阎合作 《寻根》2003,(6):25-28
谈孔子的义利观,得先说说孔子的行学。行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学说。荀子说:“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行学,就是礼仪学。先说什么是礼。千百年来,人们对礼的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因而,中国虽号称礼仪之邦,道德水准却不敢使人恭维。很大原因是人们对礼认识有误。礼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规范形成的。礼不是能随意制定出的,而是在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明的传统里面。不管是朝代的更替,还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都不可能异想天开地另创一套礼。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时如此,封建制向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体制转换时…  相似文献   

15.
从王阳明到黄梨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旨在透过阳明之学与梨洲之学的精神连结及其逻辑展示,指陈作为中国文化主动脉的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自有之现代指向。而此又必须先判识阳明学之精神。一明儒立言.大体血脉皆承宗儒,故中国思想史上有“宋明理学”之旧称。宋明理学即宋明新儒学,  相似文献   

16.
朱熹、新儒学与现代化高令印一、"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和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最概括地说,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西两大类,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是根源于儒学。①儒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原...  相似文献   

17.
王书敬 《寻根》2020,(2):49-51
中国人习俗称喜庆之事为"红事",如婚娶、庆寿、生小孩等。称丧事为"白事",人死是件大事,要举办相应的活动仪式进行悼念,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形成了"奉先思孝"的社会共识,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其中的"凶礼"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哀邦国之忧",要有"丧纪之容",总之要从内到外肃穆、哀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父封到鲁国,"变其俗、革其礼".  相似文献   

18.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汉宋之争”是晚清理学中特有的命题。“汉学”即乾嘉考据学,“宋学”指称的是理学。乾嘉时期“汉学”发展极为鼎盛。是时,汉学家指斥理学的空疏,对孔孟书中仁义礼智等理学主要观念亦别创新义,对周、程、张、朱之书,更是大为诟病。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生命在民间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平民之学,是学在官府下移为学在民间的产物。原始儒学具有平民的性格。真正的儒者(当然不是指小人儒和乡愿)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担当着社会的道义。几千年来,道统、学统、政统与治统之间,德与位之间,天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