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角度出发,反复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明确提出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供了德育铸魂育人的基本遵循。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履行德育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铸就教育之魂,推动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3.
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高职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程、全面、全员可操作的学校德育体系;二是加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三是重视学校文化和中国德育馆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德为基,将德育融入并融通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德育与“四育”的融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厘清德育与“四育”的关系,即“凸显以德启智,开启智慧之源;以德健体,体悟体育真谛;以德化美,德美相得益彰;以德促劳,弘扬劳动精神”的育人逻辑。循此逻辑构建德育融合课程、打造德育融合课堂、培育德育融合师资、赋能德育融合管理、完善德育融合评价,形成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等多维德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5.
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来实现的,企业用人德为先决定学校与企业育人必须德育为首。学校育人德育为首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应使传授知识和技能服从于德育,使之融为一体。因为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为动力,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财富,所以企业用人强调有才无德不被任用。以企业文化构建企业形象的过程,就是企业以德为先实施德育育人的继续。  相似文献   

6.
严玉萍 《语文天地》2013,(12):61-62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说:"有德有才是良才,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为西藏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西藏内地班(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一、语文德育的内容以及表现语文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所反映的社会理想、道德情操、人生哲理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  相似文献   

7.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为"三不朽"之首,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株洲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14年,为打造快乐德育的升级版,株洲市教育局提出了"生态德育"理念。生态德育是对人际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一种构建"家庭、学校、社  相似文献   

8.
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4年以及担任班主任21年的经历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笔者始终坚持认为: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在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大学生的同时,培养出大批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教育,尤其是对中学生的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我国中学教学的现状表明,加强德育,刻  相似文献   

9.
“德智一体化”,就是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互动交汇,有机整合,在思想上统一,在行动上落实,在组织上搞好德智一体的指挥调控系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交互融合和创新发展。在德育的建设过程中以丰厚的智育为支撑,这样的德育是高层次的德育,能够有效地实现德育的保证作用、动力作用和导向作用,而在智育的建设中,德育是发展的动力,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同时,智育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具有承古继今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教育规律的精辟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德"的培育,形成了"忠孝仁义"等德育内容,并将"德"看成是人才必备的素养。当代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继承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中心内容、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引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德育思想。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我们应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其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德目的理解有三种:一指德育内容的条目,二指道德条目,三指德育目的具体化而形成的条目。德目在教材和教学中具有多种具体的形式。笼统、简单地把德目模式称之为德目主义并加以批评是片面、错误的。德目模式是古今中外实施德育的基本模式,不能一概否定与抛弃,只能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德育为首观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德育为首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但理论上的原则规定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存在一定差距。实践问题最终仍应追源于理论问题,有必要对德育为首是什么予以正解:德育为首是指德之于教的人才价值取向观;德资于才的先导和基础作用观;德蕴于教的整体德育合力育人观。  相似文献   

13.
赵永芳 《成才之路》2013,(12):15-15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由此可见德育对一个人的人格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学生的德育通常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学校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的德育,这就造成了学校以教学为主、德育为次的一种现象,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德育,也就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学生。在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后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往往陷于说教,德育课程也多是教条化的,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相去甚远。为创新德育教学并提高德育效果,南海小学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固本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课程内容包括知行合一的国学经典课程、主题鲜明的活动课程和寓教于乐网络版德育游戏课程,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重在德育建设,中学德育建设是中学教育的核心命题。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以中西部地区县域中学德育建设为探究对象,提出县域中学德育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即德育教研引领,打造“高质量”德育实践共同体;系统优化设计,构建“丰富多元”的德育课程体系;聚焦素养提升,创新“浸润体验”的德育实施方式;协调多方共治,优化“五位一体”的德育治理结构;立德树人为本,完善“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三题     
一  “以德治校”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学校作为育人的阵地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实施“以德治校”。1.“以德治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 ,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方向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对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讲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坚持德育为首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拓宽德育思路 ;其次要认真探索德育规律 ,贴近学生生活和…  相似文献   

17.
徐璐 《中国德育》2014,(6):12-14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有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而且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所以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是可行的。高校要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  相似文献   

18.
方玉琴 《文教资料》2007,(23):56-57,21
有人说:有德有才是良才,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才无德是无赖。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纵观新时期高职德育现状,其道德面貌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表现出了学生思想道德与社会发展要相适应的可喜局面。但就学生个体而言,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德智一体化",就是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互动交汇,有机整合,在思想上统一,在行动上落实,在组织上搞好德智一体的指挥调控系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交互融合和创新发展。在德育的建设过程中以丰厚的智育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年龄差距大,不同年龄层的教育和引导的方法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立足不同年龄段的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树立现代德育观,形成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