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叹服鲁迅刻划人物的技巧。他用那支又生动、又幽默、又泼辣的艺术巨匠的笔,塑造了狂人、孔乙已、闰土、阿Q、祥林嫂等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这些人物一经问世,便象果戈里夺俄国人善于给别人起名号一样,“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鲁迅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具有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长期以来被定论为揭露礼教吃人,但从鲁迅的一贯思想和小说发表时鲁迅的自述可以断定,其原初的核心的动机是表现人吃人,是揭露存在于中国的食人蛮性,它通过对被吃的恐惧感传达出鲁迅对民族摆脱野蛮状态的热望以及对人的肌体和生命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3.
据《北京青年报》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上特别提出中学生应该阅读鲁迅,并就如何阅读鲁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的,鲁迅堪称第一人。鲁迅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叙述,而是带着生命的体验的,他会燃烧你,调动你,感动你,你从中也会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是一位战士,他的作品批判性很强。中学生读他的作品,除了学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家的特点太突出了,人们往往只注目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常常忽略他艺术家的天性。其实只要看看《呐喊》、《彷徨》里的某些作品,你就可以感觉到鲁迅艺术家的气质。文字与绘画相通,显示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的特点。他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画出了中国人的魂灵。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讲一讲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与焦虑。我已经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炒一炒“冷饭”,是考虑到这个题目还是值得讨论,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会有些现实的启示。现在有些同学可能不太喜欢鲁迅,也并不真正了解鲁迅。这不奇怪,年龄较小,少阅历,理解鲁迅会有难度。而且鲁迅的作品和一般流行的作品大不一样。鲁迅不是消闲的,平和的,优雅的,鲁迅是真实的,严峻的,鲁迅不适合作消遣,他总是激发思考,会让人痛苦,但也让人深刻而真实。鲁迅逝世几十年了,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无论如何是绕不开鲁迅的。你可以不同意鲁迅的观点,或者不喜欢他,甚至还要批评他,但你不能回避他。鲁迅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始终在观照着我们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正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这是鲁迅所讲的红楼,也是万千人眼中的红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即使你从未读过,也一定曾与它相逢在你心中的某个角落。它或许让你记住了画阁朱楼的大观园,如梦般醉人的诗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1)
鲁迅说:“一滴水在显微镜下也是一个大世界。”世界有太多东西太渺小,太卑微,如一枝一叶,容易被人忽视,遗忘。然而,真正的美蕴藏于新生的枝头、萌发的绿叶之中。中华的文化恰是这样的一种美,它的细腻让你无所适从,久而觉察到自身的卑微,感慨世界之博大。  相似文献   

9.
对“五四”的历史评价,存在着一种有意无意的失衡:人们往往注目于它的否定性意义,却忽视了它的建设性意义。“五四”时期,鲁迅把道德价值衡量渗入到自己的“启蒙”工作之中,不仅猛烈批判旧道德,更以现代文明精神建构新道德,围绕“人”字,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及其原则。据此,鲁迅提出的“个人主义”(即个性主义)以及“以幼者为本位”等,更成为“五四”思想解放的重要道德命题,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人的解放的新开端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与重构──鲁迅与京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与重构──鲁迅与京派文学查振科当代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认为没有非现实主义的,即不参照在它之外并独立于它的现实的艺术,现实主义提醒人们人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不是模仿现实的形象,而是模仿它的能动性;不是提供事物、事件、人物...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3,(3):20-20,64
你有过推销的经历吗?或者别人曾经向你推销过吗?其实,推销也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可以用作销售.与人意见相左时,适当运用推销技巧或许会帮你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反封建性、革命性、启蒙性的变化。从199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复存在,"鲁迅"遭遇了寂寞。这一动向反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是依据新课标对鲁迅作品的选目作了调整,总体上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特别删除了涉及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篇目。这一变化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淡化其与时事政治的关系,专注于发掘其更为内在、更具有久远价值的文化意义;可以把鲁迅作品的讲解与提高民族素质、抵制粗俗文化的目标结合起来;要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认识,让中学生透过其内心世界去感受其品质;要对鲁迅及其作品采取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适当向学生展示不同阐释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将杂文喻为“匕首”和“投枪”,因为它开拓思维,针砭时弊,思人所未能思,言人所未曾言,怒人所未必怒,写人所未敢写。杂文是社会森林的啄木鸟,是文化马车的执鞭人,是针砭人性的苦口药。它擦亮你的眼睛,使其锐利得明察秋毫;它锻炼你的指爪,使其抓取社会问题时变得强健有力;它激励你的心脏,使其永葆青春活力,输送永不衰减的滂湃热血;它改善你的大脑,使其客观冷静而又辨证深刻。历史典籍中的经典案例,时政要闻中的热点冰点,世相民生中的舆论导向,产经政工中的时弊痼疾,人性善恶中的辨证分析,都是杂文家们思想的作料。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一.《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2。  相似文献   

15.
傅安辉教授的<鲁迅研究>>是系统地阅读、了解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一本好书,因为它具有系统性,史料性和体悟性,能给你一个立体的鲁迅,并且语言优美而不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6.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假如你问到初中学段中任何一名同学,关于鲁迅,那么一定会得到上述回答。可见,关于鲁迅以及他的作品同学们太熟悉了。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适当介绍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掘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从而提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政治性”是鲁迅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内涵必须放在鲁迅的战斗实践中予以理解。鲁迅思想中的“政治性”虽然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但是具有人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鲁迅和马克思一样对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所以他们在21世纪学研究视域中的再度溶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20.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藏克家写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歌颂谁?为什么要以“有的人”为诗的正题?前一个问题你一定能正确地回答,从诗的副题“纪念鲁迅有感”,以及诗中有些从鲁迅的名句脱出的句子,可以看出它要歌颂的是鲁迅先生。这是诗人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当年10月1日,人们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不久,又在首都隆重地召开纪念鲁迅的大会。诗人在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后,写下了这首热情赞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