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2.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3.
日前,收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寄来的样报,未看心先热,因为我断定是4月2日头版发表的《今日谈》小文。这不禁使我想起1985年春天,我第一次收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寄给我的样报,也是《今日谈》栏目上有小文发表,整整20年了,原先通过投稿认识的评论部主任、副主任都离开了,可这种和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的好作风没有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是《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后来因为忙,久未动笔了。前些日子又开始向我喜欢的栏目投稿,没想到他们还照样给我寄样报,真让我激动!我给全国众多媒体写稿,但至今仍给我寄样报样刊的,除了《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的稿件被采用后。都希望报刊社能寄一份刊用稿的样报或剪报。这应当是报刊社通联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报刊社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尊重通讯员劳动成果,调动通讯员写稿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去年8月,笔者在北京某中学生报上刊用稿件一篇。当别人告诉了这个消息后,我就给报社寄信一封,并附两角邮票一张,请求寄一份样报。半年余,没有回音.去年10月,笔者在某工商报刊用稿件后,只收到稿费,未见样报或剪报。笔者随即寄款五角,要求购一张样报,但至今杳无音信。当然,寄样报也有不少做得好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25日、12月26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刊登了笔者两篇小文,我很快收到了该报评论部惠寄的当日样报。收到12月26日样报后,我特别留意了北京邮戳:是12月27日寄出的。这样及时地给作者寄样报,既体现了很高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工作作风,也体现了对作者的感情、对作者的尊重,更在媒体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看似无形、胜似有形的“连心桥”。于是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有一种温馨、温暖、美好的感觉在心里涌动。  相似文献   

6.
当通讯员“爬格子”十余年,有苦也有乐,可最让人感到头痛与无奈的莫过于到处找样报。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办的各类报刊越来越多,这确实给基层通讯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少报社重视通联工作及时汇寄样报、稿费以及学习材料,有效地调动了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而有些报社在刊用通讯员来稿后,不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只是寄去在附;言往里写刊用日期,甚至不写刊用日【期的稿费单就算完事,通讯员只好到l处去找样报,往往找不到所需要的那张报纸。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刊用稿件的报社求助寄一张样报,这一要…  相似文献   

7.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8.
又到了报刊征订的时候,我以为报刊的通讯员也要自费订阅报刊。一直以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通讯员的稿件上了报刊,而报刊社不寄样报样刊,通讯员会口诛笔伐,据理力争,要求报刊社寄发样报样刊,以为这也当然是他们的权利。同样的道理,自费订阅报刊也是我们通讯员的权利,我们也应该为自己争一争。  相似文献   

9.
春节闲着无事,在网上搜索我的作品,竞意外地发现我的不少文章被一些报刊刊登和转载f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党报党刊),我却既未收到样报样刊,也未收到分文稿酬.  相似文献   

10.
样报情结     
《今传媒》1999,(4)
笔墨生涯十余年,我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收集的书籍杂志堆满三个书架,大大小小的获得证书攒了一撂,但最让我珍惜的却是那一张张小小的样报。以前,每次文章见报后,报社编辑部都会及时寄来样报。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报社不再寄样报了。有时为寻找一张样...  相似文献   

11.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业余作者,从1976年至今,有371篇稿件被报刊采用。在写稿中间,自有甘苦,其中一个苦恼就是不少稿件发表后得不到样报。而目前,不少新闻单位为了节省开支更不给作者寄赠样报。我觉得这实在是有弊无益。稿件发表后给作者寄样报,好处颇多:其一,便于在作者和编者之间建立起感情的桥梁,从而赢得广泛的作者群。报刊能否办好,在很大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喜欢将自己所发表的文章及时剪贴在剪报本上,一来留作纪念,将文章集中存放,便于珍藏;二来通过存阅,便于翻看学习,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但是,令笔者头痛的是投寄出去的文章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样报,自己既不知道稿件是否被报社采用,也不知道何时被采用,因此,收集见报文章常感困难。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为了节省经费,有的不但不给作者寄样本栏编辑:杨彩霞报,而且连给作者的稿费都省了,严重挫伤了业余通讯员的写稿热情,打击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笔者认为,报刊给发表文章的作者邮寄样报也是加强通联工作的一项具体措…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作者和一般读者撰写的报道、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总是希望报社、杂志社能够及时地给他们寄去样报、样刊。这个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一是作者能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报道文章,总是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代价,这特别对于初学写稿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及时地给作者寄去样报或样刊,说明报社、杂志社没有忘记作者的辛勤劳动,对作者也是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有些文章发表后,作者一时还不知道,寄去样报或样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起了一个用稿通知书的作用。三是便于作者作剪贴留念。全国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读者、通讯员不可能全部自费订阅,寄了样报或样刊,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盼寄样报     
去年我在某报发稿三篇,总共寄来10元稿费,一张样报也没寄。为寻找发表我稿子的报纸,跑了县、市很多订户都未找到。到了年底,我无奈专程去省城那家报社寻求,虽然也找到了那三张样报,但费力不说,单旅差费花了近30元。花费心血笔耕,文稿一旦见报,对作者来说,寄样报比汇稿费更重  相似文献   

16.
一桩不可忽略的小事张赫玲我们的报刊在稿件安排停当后,是否应该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让他在看到报刊以前,先来个“早知道”?报刊出版后是否应该立即给作者寄样报样刊,满足其先睹为快的“心理需求”?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报刊编者充分尊重作者的表现,利于在编...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写稿的范围比较广.既给国家的大报写,外地的报纸写,更多地是给西安、陕西的报纸写.也给一些企业的报纸写.如西安的民生报、海星报、唐城商报、外地的娃哈哈报等。 有人曾问我,老宿,你写稿算是多少有点名气的人,给那些小报写稿有什么意思?其实对于这些“企业报”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给他们投稿也有多种原因。 过去我以为一些企业报从头到尾都是谈企业的事。写与本企业有关的文章。在我集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三版、四版办得很活、很好.我也发现一些企业报的四版即文艺副刊版常有一些名人名…  相似文献   

18.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以前,我在报刊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收到一至两份样报,这给我的剪报本增添了不少色彩。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报刊把这光荣传统给丢了。前不久,110期《青年  相似文献   

20.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6):89-94
我的那住老夫子,是个北大国文系的用功生。为什么叫他“老夫子”?当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却经常穿着长袍子,戴上呢礼帽,很有夫子派头……老夫子常帮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来阅读;他听了顾颉刚、孙楷第及其他一些名教授的讲课,兴趣上来了,也向我复述一遍。老夫子帮助我提高了文学素养,我感谢他……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