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之绩一生以诸生终老,事迹不显,虽著述等身,今仅见《评注才子古文》与《铁立文起》。其《铁立文起》一书综论文体,其中赋论占重要地位。赋体“非诗非文,体格大异”之论彰显赋体独立地位;首以大赋小赋分类,且新创以体类、题材、朝代三种方式对赋进行分类;《铁立文起》对赋论材料的搜集与编排对后世赋话的形成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赋本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其行为方式表现为君征民献。当赋这种经济活动演变为文体之赋后,它的这一行为方式也影响到赋体,其表现形式就是诏赋与献赋乃是赋体文学的基本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扬州大学图书馆现藏清抄本《扬州赋》一卷、《续扬州赋》一卷.此抄本序首钤有“艺风堂/藏书”、“秀水庄氏/兰味轩/考藏印”朱文方印,系为缪荃孙旧藏. 《扬州赋》为宋代王观所撰,内容吟咏古都扬州之建置沿革、人物故事、山川楼观、名胜古迹、风俗物产等.赋文虽采取排比铺陈之形式,却以事实为本,特别是其注文征引30多种宋前文献,可辑补一些文献内容的佚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丁仪妻《寡妇赋》的作者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并且关于此赋是作者应曹丕之命所作,还是作者的自悼之作,学界历来也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立足原始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论证,从而认为此赋应是魏文帝曹丕即位杀掉曹植党羽丁仪兄弟等之后,丁仪妻的自悼之作。本文并根据潘岳《寡妇赋》与此赋在结构与内容上的相似性,把严可均对此赋几句佚文的放置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由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乐府而来的。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收集和编录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们才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体分类上,除《明诗》、《辨骚》以外,还分立出《乐府》一篇。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在对所选录的诗文分体分类时,于“赋”、“诗”、“骚”之外也另立了“乐府”一门.从此以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便有了“乐府”或“乐府诗”这一门类和名称了。  相似文献   

6.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 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关于班昭<大雀赋>的作年,目前研究者多把它确定为永元八年(96).笔者利用分别从<后汉书>中关于进献大雀的记载、大雀在汉朝的政治意义以及史官职责等几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大雀赋>作于永元十三年(101)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文学自觉源于汉赋。如康金声先生提出:“汉赋是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春雷”(见其所著《汉赋纵横》)。历经两汉四百余年,至曹魏时期的赋体文学,这种文学自觉已经发展成一种真切可感、饶有意识的自觉。邺下文人集团及其同题共赋的创作方法促进了文学自觉曹魏时期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这可以说是“文学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三曹”的倡导下形成了一个素质超群、人数众多的邺下文人集团。虽然该集团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团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清楚地看到“文”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文人”成为标志其地位…  相似文献   

9.
朱晶莹 《大观周刊》2011,(52):231-231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很重要的文体,音乐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自汉以来就成为赋体文学中的一种题材。本文对唐代音乐赋开展深入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类书始于《皇览》已是学界共识,但学术界对于类书渊源的探讨却从未停止,主要有类书源出“杂家”说,类书源出《尔雅》说,类书源出“赋”说等观点.纵观关于类书渊源的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类书的渊源并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类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许莹 《新闻知识》2007,(3):26-28
新闻周刊历来是一种重视意见表达的媒介。1932年《独立评论》创刊时,胡适曾发表这样的办刊主张:用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去“研究中国的问题”,并试图把对各种问题的意见“作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刊物要对社会问题提出意见;二是以意见作为舆论的导引。胡适的主张基本概括了当时新闻周刊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的成就时,常常说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汉赋”,作为400多年汉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具有受其时代背景深刻影响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家论及这一特点时,都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丽。本文试从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及时代背景等方面来论述一代汉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并没有将枚乘所作《七发》列入,而只收其《菟园》一篇与司马相如等十家赋并列,并称其为“辞赋之英杰也”。历来研究汉赋的人,也大都喜欢将枚乘的《七发》视之为汉赋由骚体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而刘勰为什么却要将其从《诠赋》篇中剔除出来?实际上,刘勰并不是认为《七发》不是一篇重要的作品,而是他发现自枚乘首唱《七发》以来,所形成的以“七”拟题立意的作品,既带有明显的拟作仿效的色彩,同时在数量上又形成一定的规模,故其将这些作家作品置于“杂文”一章中另辟专论。据统计,自枚乘首制《七发》,汉晋…  相似文献   

14.
张家恕 《新闻界》2006,(1):26-27
对于文体的研究,一般采取的是一种“共时性”方法,即截取某文体发展过程中最“成熟”的阶段或选择某文体的“经典”文本作为样本。归纳出该文体的主要特质:基本法则,从而得出文体类别、类型的结论、界定。这种研究理路存在着明最的局限;一是缺乏动态发展的“历时性”眼光,疏于深究各类文体的来龙去脉和“与时俱进”的变化;二是缺乏强调联系的“系统性”眼光。忽视各类文体之间时时发生的横向联系与影响。这种局限使其研究易于陷入僵化、死板的泥淖,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智慧服务背景下馆员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论述赋能对于馆员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馆员赋能的过程要素和主要途径,并构建智慧服务体系下“馆员赋能培训体系实施框架”。馆员赋能培训体系的搭建主要以助推智慧服务协同创新为导向,针对不同层级馆员在心理、社交、知识和专业等方面的赋能需求,通过管理与培训两大途径培养馆员能力,使馆员逐渐呈现“形成共识-交流合作-提高认识-强化能力”的螺旋式提升通道,从而促进图书馆智慧协同创新能力的螺旋式提升。馆员赋能培训体系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面向智慧服务的课程体系,二是采取内容形式多样的赋能模式,三是确保反馈评估机制的持久有效。  相似文献   

16.
从1997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在该报发表第一篇“口述实录”以来,情感讲述文体已在中国平面媒体风行10年。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倾诉,为此推波助澜,使“口述实录”由一种文体.嬗变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对情爱婚恋的表达方式。一、情感讲述文体的源起被称为“口述实录”的报纸情感写作,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疑是有创建的。它的写作和表达方式更多地借鉴和移植于文学。  相似文献   

17.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是群众中的异类,也是作家中的异类。他离群索居,不仅对社会、政治和文学圈子,对自己亦保持相当的距离。在自传《青春》中,他以充满自我嘲讽的语气,以第三人称和现在时态回忆往事,并自创了一个词“autrebiography”来形容这种文体,以区别于“auttobiography”(自传)——“autre”是一个法文词,有“另外”或“他者”之意。  相似文献   

18.
<正>一、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别调查报告,在各行各业实际工作中被广泛运用。新闻宣传工作也十分重视运用这种形式。它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分量较重的文体。如果把各种新闻文体比作十八般武艺的话,那么调查报告就是一种重武器,战斗力较强,影响也较大。它对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提出新鲜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柳和城 《图书馆杂志》2004,23(5):76-77,75
笔者偶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下册,见有《清绮斋藏书目》两种:一、清绮斋藏书目四卷清张宗松藏清道光二十三年管庭芬抄本清管庭芬跋姜殿扬跋(北京图书馆藏)二、清绮斋藏书目四卷清抄本佚名录清管庭芬跋(上海图书馆藏)我对这两部书目曾作过考释,上述著录略有误。北图本第二篇跋文非姜殿扬所撰,上图本则渊源可考,“佚名”说似不确。另两处关于《清绮斋藏书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没有植物园,只有悠久的皇家御苑和私家花园。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左思的《三都赋》等所描述的奇花异木,丰富多彩,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所谓植物园(Botanic Garden)者,是将各地植物在可能范围内收罗一处,按进化的顺序,分区栽培之,并定以各国所公认的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