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在思考     
有一句读书人都很熟悉的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这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无奈和嘲弄。但是,如果真有一个名叫上帝的人看到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后,他大概就笑不出来了。人类的思考已经深入到人类对大自然的回报这一原生问题上,上帝不会再嘲笑人类的无知了。《涨潮时分》一书,就是写的有关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2.
黄道弘在《中国地市报人》上发表文章,题目是《成熟的记者善于理性思维》。文章说,如果说新是新闻的基本价值,那么理性思维则是新闻价值的延伸:如果说新是新闻传媒的  相似文献   

3.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4,20(3):19-24
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类凭借精神的力量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形成人化自然。电脑网络的发展正在导致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环境的生成 ,虚拟环境和虚拟人已经出现 ,并正在形成人类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和存在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最高度发达的人化自然。人在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 ,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都是物化的 ,形成了“物质社会”和“物质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物质社会”和“物质人”可能终结 ,代之而来的可能是“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精神人是由物质人与随处存在的虚拟人共同组成的 ,精神人的出现使充分全面的精神活动成为可能 ,并实现全面的交往 ,达到自由的生命体现。“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突出了人的精神本质。精神人是人的真正实现。在文化社会里 ,从价值观、发展模式到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革命。这在人的发展历史上 ,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未来的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传播将整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消弭于整个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研究也将消弭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传播学终结。人类历史正处在一场空前大革命中 ,不可避免的混乱和灾难正在涌现。在从现在开始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期里 ,传播的宏观研究也极其重要 ,只有宏观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当  相似文献   

4.
张居安 《大观周刊》2012,(51):434-435
在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时期中,人文主义在中国被科学与理性所压制。在五四运动和文革之后中国的传统信仰被打破,目前的中国成为理性与科学的信仰者。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过度注重理性与科学而忽视了人文主义关怀,其实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既需要科技理性文明的智性开拓这是毫无疑问也是被历史证实的。但是它同时也需要人文文化的涵养与制衡。如今中国的现代转型时至今日尚未完成,社会的精神文化危机也并未消隐,因此现代化的中国需要既要体现科学的理性又要人文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人类跨入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制定各种法律来规范和制约人类自身的行为和活动。编辑出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编辑出版活动内在规律的要求。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和其他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相似文献   

7.
寻求美学的新话语──评《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颜翔林人类的理性思维及其精神文化的存在意义即在于不断寻求新的话语,获得否定性的新的存在形式,从而为文化发展开拓新的道路。美学由80年代的一度兴盛而转变为90年代的沉寂,其根本性原因之一,即在于它缺乏不断寻求...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理性社会。人们通过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的规律。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报道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本文分析了新闻报道中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即缺乏求真精神、缺乏实证精神、缺乏质疑精神、缺乏纠错精神。  相似文献   

9.
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市场有一般经济意义的消费品市场,又包含了不存在货币交换的理性市场."理性市场"指的是交换消息和意见的言论市场,在这个理性市场中,一种说服的智性力量可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理性,形成一种克服非理性的盲目、狂热并凝聚理性力量的社会舆论,所以它对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它决定并关联着社会其他各个领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与经济密切相关,大到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小到微观的柴米油盐等经济信息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因为事关自身的切身利益,所以人们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要相对迫切一点、理性一点。  相似文献   

11.
灾害图片要注意在精神人格层次上引导受众思考、奋起、超越,在心意层次上要诉诸情感共鸣.灾难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诉求上,更重要的是把悲伤、怜悯、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对灾难的理性反思,正视自身乃至人类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因此悲观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大.充满勇气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吉晶  刘莹 《新闻传播》2007,(7):64-64
本文以《林城晚报》为例谈谈怎样运用理性思维增加社会新闻报道的深度,引导人们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把社会新闻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引言 人是宇宙万物的灵长,对人了解与沟通的渴望正是人类备种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因,也是人类恒久的精神追求。传播学者施拉姆说:“电视的发明是人类了不起的成就,而人类如何运用电视将是对人类智慧更大的考验。”电视由于它自身的特征,在再现生活、沟通人类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渗透力,极大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好的电视纪录片总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可以使观看者的视野超越他所生存的狭小空间,去发现与了解这个广大世界中的优秀…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类社会的总趋势是在不断离散的基础上整合发展,“文化就是力量”的提出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既竞争又互补的生态关系是宇宙的根本秩序,所谓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对宇宙秩序同构。本文描述了当代科学与人文、人的内外发展以及社会和不同文明之间生态关系的发展,介绍了当代哲学对生态关系发展的反映。本文把这个为止的人类社会概括为普遍物化的物质社会,而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普遍“文”化的文化社会,与此相伴的将是物质范式向文化范式转变。“知识就是力量”是物质社会的旗帜和物质范式的口号,“文化就是力量”是文化社会的旗帜和文化范式的口号。人类当前正处在空前危机和空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乌托邦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如何贯彻《纲要》精神,切实做好公民道德的建设工作,成为党和各级政府群众以及理论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中国公民道德读本》。 《读本》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所提出的二十字道德规范为核心,细化成十五篇三十个道德规范,涉及到了民族精神、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公民道德诸多方面的内容,处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本身多方面的伦理关系,比较完整地构造了公民道德的精神结构和规范体系。 头两篇…  相似文献   

16.
韩立伟 《新闻三昧》2005,(10):39-39
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关怀,是新闻媒体提高公信力、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内容。人关怀精神倾注于现代新闻观的,是人的关怀、人的同情、人的力量和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邓达宏 《档案时空》2003,(12):12-15
现代高新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处于全球性的网络环境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档案工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档案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时代不仅赋予档案工作以理性的冷静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即科学精神;而且,还给予人性的关怀与和谐的气氛,即人文精神。显然,档案工作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精神,又需要人文精神。一、关于“人文”概念及档案人文发展观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源于《易传》的一则彖辞。①诠释《易·贲》卦辞的这则彖辞,将“人文”与“天文”对举,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读《新编辑观追求》吴平最先认识王建辉先生是通过他所著的《书评散论》。那是一本充满理性思维、让人透过评论文字来领略书评文化建设、书评文化的创造诸方面的学术论著。名为散论,其实,它的理论、实践、技能三部分构成浑然一体,散中见精髓,不...  相似文献   

19.
河南图书馆学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业绩、学术、精神与传承四部分,对河南图书馆学人近百年的创业轨迹、进取精神、学术思想以及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作了一定的记忆性和理性阐述,从而揭示出图书馆人独特社会角色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以及图书馆自身的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知多少》这套科普读物,融文、影、音、画于一体,深入浅出、易看易懂、形象直观,有几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组织者和创作者们的社会责任感。作者选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敏锐地把握住实施可持续发展 “贵在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重在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观念更新”这一切入口,阐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今人类社会新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把组织、创作科普作品作为一项社会责任,着眼于提高公众素质。二是形式新。这一系列读物的组织者中既有社会科学的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