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主要有政治解放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异化劳动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形态及其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进行了扬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和谐社会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联合体”,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以高度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对社会整合的前提条件、根本动力、实现途径以及最终理论归宿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整合思想,对于有效地促进功能性整合、制度性整合以及认同性整合、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在早期、中期和晚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并且受人们社会实践的影响;在中期主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物质基础的限定和制约;在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中,主要阐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和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思想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生态政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受种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长期为人们尤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忽视,甚至被西方不同立场的学者予以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关系密切,提出了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观点,同时主张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都对自然界造成了影响乃至破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作了深刻的讨论和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社会发展进入工业革命以后发生的,特别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生态危机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愈来愈重要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生态危机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危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生态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是不提倡道德说教的,也没有明确提出道德要求,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思想的内容和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思想的挖掘,以期对我国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时代在前进,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超常规性和特殊性,同一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差异性,无产阶级革命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的本国化与民族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随时代发展的变动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思想,既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方法和思路,又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评价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类型和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他们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和对人权发展的向往,都寄寓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情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革命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人民报刊思想、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和政治宣传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传播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现代政治传播学的学术话语理解和认识政治传播现象,科学地阐明了现代政治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出现代政治传播过程中政治组织、媒体、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概括出现代政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系列思想既分析了现代政治传播的理论基础,又指出了无产阶级政治传播的实践进路,在社会主义中国均有理论上的延续。把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治传播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传播过程当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是当前政治传播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凝结着前人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承载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与风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为当代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勾画了未来美好社会的蓝图,这幅蓝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在一定的交往条件下进行的。资本增殖的需要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全球视野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推动人类解放进程的根本前提。在交往技术上,机器印刷的广泛应用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报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交往媒介。资本的集聚自然形成了地理上的交往中心,身处交往中心让马克思恩格斯有机会获得研究资料和素材,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身处资本主义交往关系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也面临很多障碍,在化解交往条件的不利因素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展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忍不拔的品质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为后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5.
和平过渡思想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策略,和平过渡思想并没有放弃暴力革命理论,而是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提出和平过渡思想的四个阶段,并从和平过渡思想形成的依据、目的以及与暴力革命的关系论证和平过渡思想没有放弃暴力革命理论,对于完整、准确、实事求是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状况,在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实、对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对制度和对人的片面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在批判过程中阐述了城乡对立,城乡融合以及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下人的发展问题等城乡关系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在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进行了彻底的理性批判基础上,对和谐社会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指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进而实现了和谐社会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但不可否认,受历史局限,也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为早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错误解读和盲目实践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探讨青年的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无产阶级的青年教育思想。通过对资产主义社会中青年教育状况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他们的青年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在新时代,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做好青年群体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与基本策略,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经典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批判的重要论述,不仅从本原意义上明确了批判的本质规定,而且阐明了批判的内在逻辑与具体方式,进而揭示了批判的基本原则遵循。新时代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批判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构筑坚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社会-人”的内在联系中提出了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整体性解放思想,显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置于全面揭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视为人类自觉地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所呈现出的文明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态问题放到自然解放、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视域中考察,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生态文明系统失衡以致引发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而彰显出生态文明时代必定是人与自然和解、人与社会和解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