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苏东坡     
我爱读苏东坡,读“大江东去”那雄故千古的气势,“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激;也读“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哀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独立不移,寄情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超然旷达。然而透过书页看到的苏东坡总是站在远远的高处,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让人敬慕地仰视。直到有一天,走进岭南和西湖寻找苏子的踪迹,才真正走近这历史上“最靓丽的一截文明”。  相似文献   

2.
<正>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晚年,绝大部份时间是在“三南”(赣南、岭南、海南)度过的。最近,笔者有机会接触反映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生活及创作的若干资料,尤其是反复研读他的晚年诗作之后,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我们的祖国九百多年前即诞生了如此伟大的诗人更增添了自豪之感。  相似文献   

3.
李月 《教学随笔》2010,(3):36-36
那一年,苏东坡渐渐老了。他有些想发牢骚,又不明说,想开个玩笑,就摸着肚皮问身边的妇人:“你们说这里面都是什么?”自然有人说是文章,苏东坡摇头;有人说是学问,他还摇头,直到朝云说这一肚皮都是“不合时宜”时,苏东坡才笑了。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应注重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人周密所著《齐东野语》卷二十载,从前有一名书生带着自己写的诗去拜见极负盛名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在朗读了诗作后,便请苏东坡予以指教,并问:“这首诗有没有分数呢?”苏东坡回答说:“有十分。”这书生听罢分外高兴。东坡先生随后徐徐地说:“此三分诗七分读而已。”此虽一时戏语,却说出了善于朗读的积极效用。《齐东野语》同卷又载,王楚望素日善于朗读,纵然是篇文采一般的文章,他都能够抑扬顿挫地顺其辞句而读来,使听者陶然其中。  相似文献   

6.
学会抄读     
北宋文人朱载去拜访大文豪苏东坡,很久未见主人出来。原来苏东坡正在抄《汉书》。朱载不解:“以先生之学识,还用得着抄《汉书》吗?”苏东坡答道:“我的学识还很肤浅,不读书不行呀!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像苏东坡这样的抄录读书法就是抄读,即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二者有机结合。抄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与默读、朗读、诵读等读书方法相比,抄读并未引起同学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相传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一日,他乘兴在门前书就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没几天,有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来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连一个字也不识,不禁面红耳赤,羞愧地说:“小生一时狂言,请老翁  相似文献   

8.
近读苏东坡文集,方知苏小妹为苏东坡之姊而非其妹。苏东坡为乳母所作之基志铭写道:“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八娘何人?据《苏诗总案》记载:“东坡姊八娘……不得志卒”,司马光在《苏主薄夫人墓志铭》中也曾提到:“幼女(即八娘)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可见,八娘乃苏东坡之姊。据苏东坡所言,他只有三个姐姐并无妹妹。大姐早亡,二姐和三姐也都在东坡年少时先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在父亲教诲下.就勤奋好学.小小年纪竟然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因此常受到别人的称赞。时间久了.苏东坡渐渐地骄傲起来。为了表示自己博学多才.他在大门口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识遍天下字”.下联是“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0.
一、苏东坡赶考相传苏东坡年轻时与两个好友乘船赴九江二门考试,因洪水误了考期.考官吟一上联要苏东坡对出,如对不上不允许补考.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学子,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抵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才思聪颖,略加思考,即对上:“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年考场,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心要进.”下联巧妙地“倒顺数”对上联的“顺数”,这一行三人当然破例被允许补考.二、郑板桥赏雪相传郑板桥一次外出,见几个秀才在赏雪,他随口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秀才们听…  相似文献   

11.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虽然轻而易举地跳过了龙门。可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只有那些溜须拍马的小人或平庸无能之辈,才有可能步步登高,而苏东坡这样的大天才却注定是要吃亏的。起先苏东坡被安排在史馆任职。在史馆有机会看到皇家珍藏的各种图书秘籍,这对苏东坡来说倒是特别高兴的事,因为他原是个爱读书的人。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年轻的妻子去世了,紧接着他父亲也离开了人间。两兄弟立刻辞去官职,把两口棺材送回家乡安葬。等他们守丧期满回到京城时。正赶上王安石主持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3.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4):34-36
主持人龙吟:"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苏东坡梦中写下的这两句诗,成为了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他为何选择江苏常州作为终老之地?他为何急遽病重而亡?他的人生际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期"东坡闲话"完结篇将为你一一解答。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苏东坡在海南岛收到了朝廷让他北归的消息,流放生活即将结束。他喜出望外,云:"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北归途中,与苏东坡同行的还有他的小儿子苏过、前来报讯的好朋友吴复古,以及一条颇通人性的狗"乌嘴"。苏东坡心情愉悦,夸赞这条狗"知我北归,掉尾欲舞"。但是一路上,苏东坡的心情很难用欣喜两个字来简单概括。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回顾起岭南、海南两地的流放生活,苏东坡就如做了一场噩梦。当时与他同遭贬逐的人,大多数因为经受不住生活的折磨而相继死去。所以,当苏东坡翻过大庾岭时,曾感慨万千地写诗赠给一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说过:“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林语堂先生曾著有《苏东坡传》,对东坡先生之放达乐观深有所会,噫,岂非五四之东坡居士也哉。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据元人陈秀明《东坡文谈录》记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每一书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事迹文物之类,又别一次求。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苏东坡讲的“每一书作数次读”,每次“且  相似文献   

16.
一 北宋诗人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创作上他“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作品富于气势,长于奇巧,骨格高峭;在理论上,他又别出心裁地提出一系列主张。从而自成一代之大家,开江西一派之先河。他出于苏门,而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郑献甫则进而称誉“苏黄独铸伟人词”(《论诗》之三),并认为“学苏学黄无不可”(《书沈伯眉诗集》)。可见黄庭坚与苏东坡在他的心目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独铸伟人词”的。 郑献甫为何这样称赞黄庭坚呢?黄庭坚跟他有何关系呢? 郑献甫(1801~1872年),是广西象州人,别号小谷。他先后在广西庆远(宜州)、桂林和广州、顺德、东莞及其故乡象州等地,主讲各大书院,著有《补学轩骈散文集》十二卷,《补学轩诗集》十六卷。从郑献甫诗作的数量和艺术质量来看,在岭南壮族古典诗人中,他是卓然独立的大家;即使置于19世纪中期的整个中国诗坛,也是一颗光华灼灼的大星,因而被誉为“粤西一代真才子,岭表千秋古硕人”(郑献甫墓前挽联)。  相似文献   

17.
王红 《现代语文》2010,(2):26-27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文字简约,语言含蓄。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句富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笔者以为,正确而深入地解读“一苇”这一意象,有助于理解苏东坡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悟苏东坡在特定时期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离檐北归常州行至江苏镇江金山寺时,曾作(自题金山画像)诗,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了如下总结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增州。”东坡在官场和贬地尤其在海南增州,可说是历尽坎坷艰辛,已经被折磨得心灰意懒,但他也度过了颇富意义的即将结束的人生历程,创造出他值得自慰的“与渔樵杂处”、超然自得”的“功业”。对于东坡晚年遭贬海南信州的这段历史和“功业”,过去学者的研究较为薄弱,近读了朱玉书于1993年结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东坡在海南岛),我们…  相似文献   

19.
许多时候,我们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若要论文,即对所读之诗文予以解说或评论,恐怕仍须“求甚解”才是。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定。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他所说的这两个“顾及”,则是我们对所读之诗文求得“甚解”的必经途径。遗憾的是,时下不少人在论文时,竟连“顾及全篇”也尚未做到,他们只感触于文章的局部甚或只言片语,便急忙忙想当然地对全文进行种种的吹嘘  相似文献   

20.
相传有一个叫陈述古的人,不服气苏东坡的学问,认为自己爱好的佛学比苏东坡的谈文论道更有意义。苏东坡是这样回答他的:“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你所爱好的佛学就好比龙肉,我所爱好的就像猪肉,猪肉和龙肉相比,的确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但是,你天天说尤肉却不如我顿顿吃猪肉,既知猪肉之味美,又可吃饱肚子。”一席话说得陈述古哑口无言。仔细想一下,苏东坡的话中之理,除了运用巧妙的比喻而外,其中不可辩驳的道理实际是在铺垫中才得到突出的。他先说陈述古所好之佛学为龙肉,他所好的是猪肉,并且肯定龙肉比猪肉更好。至此,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