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冰点时评》看时评写作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梁伟 《新闻记者》2003,(11):12-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些时评栏目深受欢迎,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如果要探讨这股时评热潮,我们就无法绕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专栏。《冰点时评》是这股时评热潮的开先河者,后来许多报纸的时评专栏大都以之为模本,从栏目…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非吴承恩所著及主题是修心证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非吴承恩所著及主题是修心证道李安纲【运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题,一直是学界所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尽管署名总是吴承恩,提出异议的却不乏其人,只是没有足够的证据罢了。本文则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加以讨论。首先,说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社会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评之为“七实三虚”,大部分有史实依据.《演义》涵盖了从东汉末豪强混战到西晋灭吴,历时九十多年,各路豪强为占夺地盘,争战不断,全国人口低谷时比东汉末减少60%.以约4400万人生命的代价形成三分局面,说不上正义性属于何方.各方逞勇斗智,奇谋百出,尽显武勇、诡略之极致.富有戏剧性和智慧、人性等教育意味的三国史事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特别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盛,“说三分”是最受欢迎的说书节目,进而加上皮影戏、演唱并发展为杂剧,故事更丰满,人物特色更突出.说书的话本经加工成“评话”,现存元代至治年间所刊《全相三国志评话》回目与《演义》大体相符,罗贯中当是以此为基础,根据史书并杂采野史资料进行创作.现知《演义》的早期刊本为1494年本,距罗氏在世已约百年,学界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尚存歧见.  相似文献   

4.
张雅娟  张华念 《青年记者》2004,(7):17-17,21
《燕赵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同属于市民生活类报纸,两者在新闻采编、报纸版面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讲求贴近性,力求以平民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两报都重视时评的作用,为此专门开办了时评版,两家的时评版各有特色,办得有声有色,本文拟将两者加以比较,试图得到一些有启发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6.
孙悟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自己拿个锤子凿出来的。也就是说,孙悟空首先是一个将自己一点点铸造成器的“self-made man”。有此功力,如来佛的那几方石头,恐十白也压不住他了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建设>2000年第1期登有"<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一文,读后想起曾在书中见郑振铎先生谈起过这一发现,而时间应该是在解放以前,不知这两个发现是否属一回事,遂查到郑振铎先生<西游记的演化>一文.郑振铎先生在此文中阐明了他本人对于这一发现及<西游记>作者身份的看法,这里不妨摘录几条,也许会有读者对此感兴趣.  相似文献   

8.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刊发的社评做了一个统计。统计发现,该报社评除了在记者节、消防日、乙肝歧视、台海局势等社会重大新闻上坚持有自己的声音外,一半以上的评论都是本地化的。特别是针对深圳将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  相似文献   

9.
张婧 《出版广角》2016,(12):88-89
老版《西游记》连环画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是我国最早描绘《西游记》题材的连环画之一.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好评.目前,老版《西游记》连环画存世量很少,它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对当代连环画出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小娟 《视听界》2012,(4):80-81
电视剧历来是省级卫视的必争之地,各家卫视不惜重金竞买优质剧来扩展自己的收视领地。目前卫视大都采取4+X购片模式,对电视剧版权的争夺逐渐转向营销理念和运营能力的较量,一部剧首播后,各家卫视根据自身定位和受众需求,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在新版《西游记》的营销上,四家首播卫视调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以及网台联动等方式,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推广新《西游记》。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3,(3):75-75
对《三国演义》这么一部宏篇巨著,人们只要用一个极其简明的提纲——“七神”、“八献”、“十字歌”,就能把里面的重大事件、主要故事情节、重要人物及其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易懂好记,经久难忘。  相似文献   

12.
吴承恩曾做过荆府纪善,并将荆王府的一些情况写入书中,对此,蔡铁鹰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1]。也正因为吴承恩做过荆府纪善,竟使得《西游记》一书不能立即面世。吴承恩的作者身份不能公开。究其原因,在于明代的文字狱和荆王府的处境。一直到万历中后期,由于朝纲混乱,各种非君、非经、非圣思潮盛行,《西游记》的出版时机才真正成熟。  相似文献   

13.
吴承恩在其留存下来的部分词作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的英雄情结。这种英雄情结既是传统儒家人文理想影响的结果,也是作者困顿失意的人生遭际之反映;而且这种英雄情结与小说《西游记》的英雄理想有一脉相承之处。剖析吴承恩词的英雄情结,有助于我们找到吴承恩诗词文章与小说《西游记》的契合点,为探讨《西游记》的作者是否吴承恩提供一线思路。  相似文献   

14.
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评,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在2002年大举复兴。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吹响了时评复兴的号角的话,那么《南方都市报》则以其大手笔打造的时评版身体力行地为时评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时评的分析,力图为时评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早在1998年11月初《冰点时评》问世,时评在《中国青年报》崭露头角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时代”。且不论“观点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但2002年时评的风生水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创办于1999年夏的…  相似文献   

15.
16.
安静 《新闻世界》2013,(1):146-147
新版《西游记》中无论是造型、画面还是音乐,更加贴近原著所要表现的主题精神,亦被贴上了魔幻大戏的标签。剧中通过对神仙、怪兽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所表达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7.
改编小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小说的改编,电视剧创作获得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改编既是传播活动,也是一种阐释行为,阐释构成了传播的基础。文章即以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改编为例,通过将两个不同年代改编的电视剧版本与《西游记》文本对比,从改编活动的内部阐释过程以及改编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理解其传播机制,以便能够进一步认识改编的过程,正确理解改编后不同版本电视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阅读和研究《西游记》有诸多进入的维度。论文提出了"从天人的高度","从经典的广度","从佛道的深度"来解读《西游记》的观点。《西游记》所承载和表征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之"道"。对《西游记》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最深入解读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性、人生上,从而彰显人性的良善、正道、正义。《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中国宗教多神崇拜和多神互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德宽容的特点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此讲稿介绍了长春真人的《西游记》及学术价值,还论述到神话小说《西游记》与全真道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数百年来,《西游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译本总体上忠实于原著.影像时代开启后,影视大众传媒发挥了双面作用,综合的感官享受吸引了大量受众,同时激起了对继承还是变革原著精神的审美讨论.电子技术时代,创作者往往借用《西游记》题材讲述新故事,网游则使观众与读者亲临故事之中.审美媒介在对大众欲望的迎合中不断演进,但形式的变幻亦促使我们思考“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