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目前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与摔跤运动独特的训练要求,提出了在公安民警中开展摔跤运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期为摔跤运动在公安工作中能更好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运动训练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丰富和完善运动训练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运动训练要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加强理论研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原则,以运动技术为基础、以人类科学理性为导向、以制度的调节为手段,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统筹与协调。通过训练理论的变革,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应激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应激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应激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应激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从应激与运动训练适应、运动训练原则、竞技心理训练等方面得出应激是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石,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一、应激概念的历史和发展关于应激,由于研究和应用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概括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应激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概念类型:1.应激属于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这类研究途径将应激作为因变量或是反应。塞里早期的认识即是这样,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人的结果,特别注意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4.
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张洪潭 《体育与科学》1999,20(1):17-22,33
经多年思考和取证,作者认定现今的运动训练学并非一般训练理论,而是近乎体能类项群训练理论;然后指明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逻辑程序,并从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这4个基本概念的辨识过程中尝试着重新做起。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界对焦虑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阐述了焦虑的三维度理论,即焦虑的强度、焦虑的方向性及焦虑的频率,并提出了在此理论模式下,焦虑理论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训练理论新思路的研究和对训练理论存在的问题深入地独立思考,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面对竞争态势和对方动向,找出克敌制胜的突破口。然后,理出一条系统化的训练路子来。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运动训练周期性理论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国  葛武 《体育科研》2001,22(3):24-25
通过对周期训练理论研究进展的分析,探讨周期训练理论不同观点的特点,并对当前周期训练理论的研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智能训练等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文章通过分析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所采取的心理训练手段,试图由此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方面的知识,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和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甄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对现代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定位及其构建也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训练理论的若干争议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焦点.通过思辨,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完全建构出客体的真实结构,训练理论理性只是一种"有限理性",自然会产生争议,而实践理性是唯一具有立法权的训练行为准则.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自身的缺陷和在实践中的困窘是产生争议的隐性和显性诱因,化解争议的唯一办法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竞赛制度的重大变革,导致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之间产生冲突,为了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更好地指导现代运动训练实践,本回顾了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发展,并通过对新赛制下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探讨,提出了新赛下体能类主导项目及不同项群训练周期的训练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达标是一所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体育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体锻达标合格率的高低,既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也反映该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因此,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国家的体锻标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达标呢?对此,我们可以借用“木桶理论”来进行探讨。所谓的“木桶理论”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原理: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这与学生的体锻达标活动非常相似。学生在参加体锻达标活动的过程中,完成达标所需要的身体形态、素质、意志以及锻炼态度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方志军  李兵 《体育学刊》2012,(2):120-123
运用临界功率理论,结合龙舟项目运动员不同距离的供能特点,探索应用龙舟测功仪训练运动员体能的手段,确立了龙舟运动员P-t、D-t、D-P、P-D-1数学模型,找到不同距离临界功率训练的区间。研究表明:1)P-t模型成非线性,曲线底端接近临界功率点。2)D-t模型成线性,直线的斜率代表了临界功率值。3)D-P模型成非线性,临界功率(CP)值是这个双曲线函数的一支渐近线与功率(横轴)的交点。4)P-D-1模型成线性,截距代表了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函数的斜率代表了运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顾善光  陶于 《体育学刊》2007,14(9):105-108
用建构和解构的思想对我国的运动选材、早期专项化训练、训练周期以及三层次理论体系在训练实践的理论指导方面进行探讨。用思辨的、解构的眼光对已有的理论观点、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才能产生新认知、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30年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走过了引进与本土化努力、自我创新和调整等阶段。训练学科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其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运动训练用语逐渐科学和规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举国体制支持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实践直接推动训练学研究的发展;大量引进国外运动训练学研究著作,催化运动训练学的本土化和更新;国内外训练研究与实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建华 《体育学刊》2007,14(6):89-92
通过重新审视训练理论的形成及其功能,认为训练理论存在着正误之分,并不是所有训练理论都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必须正确,科学的训练理论才能指导训练实践.在训练实践中,训练理论的准确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是制约训练理论发挥其功能的自身因素,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和理论素养、反思意识和能力、运动智能、运用理论开展实践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则是制约理论功能的实践主体因素;同时,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分裂也会阻碍理论指导实践功能的发挥,实现训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最佳途径是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管理学中的这个“木桶理论”运用到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来,对班主任具有多方面的启迪作用。要建立优秀的班集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快速地成长,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的班主任,就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努力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借鉴运动训练领域的经典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对校园铁人三项运动的专项特征与实践训练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发展校园铁人三项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校园铁三运动在竞技能力的长期训练导向上需实现“子项能力为基础,综合实力为导向,系统整合为目标”的整合化培育标准;在竞技能力发展内容上应遵循“体能为主导,技能是关键,心智作保障”的发展原则;在运动训练的组织方法上应满足“以有序的分项交替训练防疲劳,以科学的多项组合训练促提升”的可持续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运动训练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华 《体育学刊》2008,15(3):87-91
分析了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基本类型、基本原则,论述了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认为理论内部的矛盾性是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性是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力、人的思维内部的矛盾性是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指出解放思想是实现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前提,研究和解决训练实践中的问题是训练理论创新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