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即将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雏度有三:(1)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领域;(2)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3)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全面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前提。实践批判与自我批判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重点学习研究的关键。其对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纠正当代我国批判存在的误区,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观。  相似文献   

3.
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它是变革现实世界的物质性的实践力量。实践批判把实践作为批判的对象和手段,即用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批判现存世界的各个实践领域。广义上来讲,立足于现实世界而又指向未来的各种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具有重大历史功绩和意义的伟大实践活动,都是对现存世界的一种革命性的批判。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取向是要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实践哲学古已有之,从德性伦理实践哲学到功利伦理实践哲学以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示了实践哲学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画卷。但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决定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局限,功利主义实践观矫正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思辨和片面,强调人们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强调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旨归,但是它的理论立足点和资本逻辑使其带有严重的负面效应。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式,通过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才使德性伦理的实践观获得现实基础,才使功利主义的实践观得到矫正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批判,而是包含了马克思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诞生之时起,就把宗教批判作为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由此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鲜明批判特性。这种批判特性内在地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与道德批判相联系,因而开显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维度与道德维度。我们以当代视域来探究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一位极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批判性是马克思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特点。马克思的科技思想贯穿着鲜明的批判精神,其中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贯穿的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技批判精神彰显的主旨,制度体制的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聚焦的主题。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实践意义。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是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立论基础和目标追求。坚持实践、创新、人本、系统、生态等原则,把科学对待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与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结合起来,是树立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理论自信基本原则和理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唯物史观既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描述 ,同时也是从这一科学描述中生发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这一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早期从人本学出发的价值批判理论的扬弃 ,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自我批判力的发现。可以说 ,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唯物史观仅作为一种实证学说 ,并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寻求一种哲学作为唯物史观的补充 ,都会导致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本质是一个价值批判范畴,并进一步阐述了其理由:(l)“异化”体现的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2)“异化状态”是指客体在价值属性上与主体的相对立状态;(3)异化现象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行为的异化;(4)价值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批判观是唯物的、科学的批判观,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视角和革命性的方法。马克思的批判观经历了一个孕育、初步形成、发展、成熟和科学检验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理论是以社会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解读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观,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则打上了深深的实证主义烙印。巴斯卡领导的批判实在论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关系密切。相对于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辩护,马克思研究社会实在的方法和巴斯卡所创立的批判的实在论更相符。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前关于实践的讨论主要体现为对“实践”范畴自身的批判 ,故称为“后实践”时代。它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论”向“生存论”的转变。也就是把实践从代替物质“第一性”的概念地位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在这个回归过程中 ,包含对实践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定义 ,也包含对实践自否性和自悖性的批判 ;同时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当更着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14.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马克思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实现的;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探讨都是从某一侧面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论述,缺乏对这一思想的系统梳理,不利于对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鉴于此,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论述做一整理,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察马克思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马克思古希腊艺术批评文本中就是存在着唯物史观和浪漫主义两种批评视野的交织,这两种视野构成我们理解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的双重维度。正视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视野的双重维度,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度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范式的内在本质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多维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系的时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与人道主义均对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但这丝毫不表明两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下“平等”和“自由”现象的剖析,富有启示性地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分歧呈现出来。这其实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自身呈现。然而,对这一经典案例的理解离不开时“感性现实”概念的的深切领会。只有达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存在论境域,我们才能明白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秘密正在“感性现实”之中,才能指认出它的自身逻辑。这种当代性表现为:深入到生存困境的根源即存在方式的自我异化之中,揭示出人类当下的基本生存样态及其扬弃的可能性,共产主义实践批判因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一种呈现与自觉。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月报》到《文学》时期,茅盾的文学批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深究其实却并非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取替,而是积极的扬弃。甘苦自知的亲身创作体验使茅盾对批评家和文学家的关系有了新的体认,在时代的感召下,其批评观念逐步从早期的"为人生的艺术观"转变为现实主义文学观,同时他还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这些因素的融合最终形成和确立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波里比阿的史家批评观念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中对提迈乌斯史学观的批评,他认为提迈乌斯等史学家缺乏史学批判和实践的能力。《历史》对提氏的批评也从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波里比阿的实用主义史学观念,这一观念对西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