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组编辑,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闻生涯》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我的新闻生涯》是一本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多层次阅读意义的书,全书共分三册,作者都是近年来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即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同志革命的一生功高盖世,家喻户晓,可是,他早年的编辑出版生涯却鲜为人知。然而,周恩来同志与毛泽东同志一样,都是从编辑出版进步刊物而开始踏上中国革命的征途的。周恩来同志早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卓越的文才。1912年10月(十四岁),在沈阳为纪念母校建校两周年,他写下了《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这篇文章在次年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被选为甲等作文展出。文章后面附有这样的评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及评语一并被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一九一五年,这篇文章又被上海进步书局收集进《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傅魁文 《新闻界》2001,(4):38-38,40
岁月如流水。1967年10月,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西部山区做公社报道员(乡土记者),一年后调到《阜新日报》做记者,1985年10月,应聘到珠海特区报,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迄今已有34个年头了。漫长的34年记者生涯,经历了我们国家的沧桑巨变,体察到炎凉世态、民众所想及党领导人民走向富强的拳拳之心。回首纵观,感到有三种意识像三个时期的里程标记令我难于忘怀,它们是忧患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导向意识。一、 忧患意识使我敢于为民执言1970年至1985年,整整15年,这一时期恰恰是我们国家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转变期。经…  相似文献   

4.
许文 《今传媒》2006,(5):38
我是一个从事报刊工作几十年的老编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让我担负几份报纸的阅评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做这项工作已有不少年了。这些年来,我没有一天不读报,而且比在岗时读得更仔细更认真。我感觉阅评报纸确实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兴趣的工作,不只是协助  相似文献   

5.
6.
一九一九年六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到天津,正逢“五四”运动,他以母校南开大学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天津学联,在担任领导工作后,便积极筹备出版《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下称《会报),并担任了主编。《会报》初创时,三天出一期,很快改为日报,对开一大张,共四  相似文献   

7.
我在新闻工作生涯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事新闻翻译工作,主要是把英文译成中文,也译过俄文。我不是外语学院的毕业生,我只是30年代湖州一家中学的毕业生,英语学的并不很多,俄语是解放后自学的。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我终于干了一段时间的翻译,还译了一批书。我已在1989年离休,但至今还干一些新闻翻译工作。 我有个体会:学好外语,对新闻工作者很有帮  相似文献   

8.
博古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但对他新闻生涯与新闻宣传活动背后的理念追求的研究较为缺乏.考察他的革命生涯可以发现,他的一生始终与新闻宣传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新闻宣传工作始终是他各个时期革命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与着力点.其一生中,既存在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参与、利用、重视、支持和兼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之情况,也...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初涉新闻界是在1933年到1934年前后。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时,给报刊投稿,最初是为了补贴半工半读的生活;以后他参加抗日学生慰问团和后援会的社会活动,也常给报馆写稿,报道有关的情况,借以做救亡宣传工作。此时的范长江经过数年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磨炼,已比过去成熟多了。他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做人准则,使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就表现出了相当的水准。信手翻阅他这一时期的校园通讯,即可见其思路之清晰和文笔之畅达。他写人物,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漫画人像,形神兼备,趣味横生。  相似文献   

11.
博古(即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政治家,曾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为人所熟知;他是新闻工作者,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却鲜为人知。他在1941至1946年,创办了延安《解放日报》,领导了新华通讯社,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根据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开拓出一条办党报的新路,并为新华通讯社的发展打下了良  相似文献   

12.
秋瑾(1879—1907),字卿,号竞雄,浙江绍兴人。1904年,秋瑾东渡后,在留日爱旧青年之中组织“演说练习会”,并创办《白话》杂志,着力宣传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思想。《演说的好处》、《警告我同胞》、《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都是讲演后再刊载于《白话》杂志的。因此,均保留了演说时反复论辩,气势纵横;饱和血泪,热情洋溢;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口语特点,堪称中国近代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和时政刊物的优秀社评。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4.
青年周恩来在舞台上的艺术魅力 新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睿智和风采,已为世人公认。而除了国内政治舞台与国际外交舞台,青年时代的周恩来也曾经在另一个舞台——戏剧舞台上,展现过令人称道的魅力——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在黄河边;建国后从事记者工作,直至离休,还是在黄河边,我一辈子没有远离黄河。我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河滋养了我,冲刷了我,沉淀了我,也为我提供了机遇。50年代,  相似文献   

16.
我叫周保章,今年75岁,是1991年12月离休的青岛通用机械厂高级经济师,现在是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革命传统报告团副团长,我们老周家是个大家庭,在父辈中,周恩来排行老七,我父亲、周恩来的堂弟周恩彦排行十三,所以周恩来是我的七伯,由于有这种特殊关系,我与七伯周恩来、七妈邓颖超一家走动得比较多一些,获得的教诲也多一些。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总理虽已离世多年,但有关他的解密报道和缅怀文章仍层出不穷,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恩来就是叱咤风云的新闻人物,尤其是几次国共谈判期间,他的名字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从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一批民国时期的报刊。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是如何报道和评价周恩来的。笔者在1946年5月出版的《文萃周刊》和《消息半周刊》上读到了两篇新闻通讯,它们的作者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和谈为背景,报道了周恩来为实现民主和平而不懈努力的经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周恩来当时的形象。其中长篇访问记《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是中国记者第一次系统而详细地采访报道周恩来。现将这两篇新闻通讯转录于下,与读者分享60年前记者笔下的周恩来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改革开放的幸运者。1979年17岁高中刚毕业就顶替父职,被分配在江宁县公路管理站桥梁工程队,不久又被调入县交通局机关工作。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职工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年幼的我非常珍惜这份别人求之不得的工作,满怀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梦想自己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人,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瑰丽的人生华章。如今的我已到了古人所说的"知天命"的年龄,回想自己35年的工作历程不禁感慨万千。从打字员、文书到档案管理员,我的岗位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与网络亲密接触 2000年盛夏。我那时候做报纸做到记者中的头牌,业余干的电视在省里拿奖,人也精干苗条,可谓风生水起。不过,有句话说:"满则溢"。我走到了头,下一步就该下坡了,所以,在大家都想不到的时候,我开始设计逃跑。我把目标定在上海。因为那是我当时唯一想去的地方——北京天太干,深圳治安有问题。最重要的,上海有许多"·COM"公司,尽管那时候纳斯达克已出现崩盘的迹象,我私下里认为,中国的网络才刚刚开始,纳斯达克没道理这么快影响到中国,起码还有一年缓冲期。那时,我已经过了网络瘾,下一步怎么走心里  相似文献   

20.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成立2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在出版行业走过的出版之路,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我197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根据我所学的专业,应该分配到新疆农科院从事农作物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