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虞益锋老师和无锡市滨湖区育红小学杨文君老师分别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笔者针对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平均数2》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平均分的教学设计第一步是启。导入:"老师给大家设置了几个难关,有信心来闯关吗?"学生回答:"有。"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圈一圈,再填空:1 12个萝卜,每()个1份,分成了()份。2图中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第二步是承。老师说:"我带来了15支漂亮的铅笔,想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才最公平?"学生回答:"平均分。"老师又问:"那怎样才能平均分呢?"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人教版)第13—14页例1和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4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5.
向磊  张新春 《湖南教育》2005,(13):34-36
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口算能力最强?现在,我们就通过“1分钟口算比赛”的办法来比一比。不但要比哪一个最快,还要比哪一组的集体成绩最好!二、比一比1.1分钟口算竞赛。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口算题,共20道,教师计时。教师报答案,同桌交换订正,小组长统计本组答题情况并在指定位置板示。教师引导大家简单了解各组统计情况,评出个人获胜者。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谁是我们班算得最快的。2.讨论并评比集体成绩。师:刚才我们评出了个人第一,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呢?请你任意选两组比比看,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生:相…  相似文献   

6.
【愉快教学片断一】课题的引入教学建议;教师在复习简单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某小组男女生人数不等,他们剪小红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男生平均每人剪6朵,女生平均每人剪10朵,想一想:全组是不是平均每人剪8朵?为什么?”对此,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教师适时地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这类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许多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为例,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包括,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认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这节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9.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后的应用实践.教材以活动课的形式设计,学生通过对七巧板中蕴含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角的度数大小的识别,亲手制作七巧板,并进行各种拼图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并通过与七巧板类似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罗兰 《江西教育》2005,(1):38-3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让两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身高。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故意找班上较高和较矮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不高不矮的某同学身高作标准时,老师及时…  相似文献   

13.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31页。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2.能够理解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并且会求平均数。 3.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112页。课前小游戏:(课前5分钟)1.学生起立,张开双臂,单脚保持平衡十秒钟。2.学生伸出食指,将一支笔平放在食指上保持平衡。师:通过这两个小游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生1:通过第一个小游戏,我发现我的身体可以看作支点,左臂长和右臂长可以看作支点两边的长度,当左右两边与支点的长度一样长时,就  相似文献   

15.
16.
17.
孙亮成 《贵州教育》2012,(10):35-3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8.
张齐华老师自重备,重上“圆的认识”之后,又踏上了对经典课例“平均数”进行超越的思考和实践之旅,这次超越与前者不同,它对教师自身数学素养——将“平均数”看做一个统计量,进而具备统计观点——的要求更高,而这对于在上学期间从未系统学习过“概率与统计”知识的教师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次超越是否成功我们姑且不论,仅这种超越的勇气和精神就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20.
一、教学内容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