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但大部分同学对此熟视无睹,视之不甚惜,结果,作文素材的米仓里终无一粟。其实,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所用事例大都出自语文课本,只不过作者运用自如,不留斧凿之迹罢了。在总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汲取材料。现以精神家园话题为例,按一题多材方式梳理课本中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
作文素材不在多,而在精。试想,课堂上学了那么多课文,课外读了那么多美文,考场上提笔作文时又能想起多少?所以,平日要积累能"多用"之"一材"。这"一材"当然不能是细小、芜杂的,必须是大而化之、寓万于一的典型素材。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3.
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和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教师紧扣课程标准,依据真实学情,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实梳理与积累文言知识,从而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第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4.
黎洪国 《中国教师》2009,(Z2):32-32
《归去来兮辞》一文是陶渊明彻底告别官场,永不再仕的宣言书。对于陶渊明来说,思想深处要解决的最重大的问题就是田园在他的精神生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可不可以割舍?经过深入思索之后,他确信:田园就是他的血脉,是他的生命,选择田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复杂的现代文明社会,人总是在规定的社会历史舞台上动作,拘役在各种内外的角色的束缚之中,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是客观现实对真实的人性欲望阉割后的"破碎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张丽峰 《学语文》2024,(2):74-76
初中语文教材没有“成语之用”的专题策划,有关成语教学只散见于课后练习系统、单元写作实践、综合性学习等。为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要择取“溯源传统诗文,积累梳理成语”“指向言语形式,随文鉴赏成语”“整合重构单元,探赜成语运用”“依托写作实践,注重成语输出”等几个方面来探求成语教学的“可为之举”,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成语,自主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6.
吕俐敏 《福建教育》2022,(36):35-38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既是教学理念,又是教学方式。在学生汉字学习的初期积累阶段,教师要利用规律设计任务;在中期积累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与探究的任务,掌握汉语字词的规律,并用规律指导进一步的字词学习。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其文何以如此淳粹自然,恬淡本色,直达艺术的"化境"?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本文试图从陶渊明仕隐沉浮的心灵历程、贴近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天然的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切入,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联系当今社会,揭示文学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思索真正符合人本性的生存状态,即:人在哪里可以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8.
以“我来为你讲首诗”专题学习为例,呈现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实施过程、反思与评价,为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和风轻云淡、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意生存,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情怀.文章意在以妙景栖情为视角,探究文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试图缘诗探径,在拓展中夯实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一句,应该将其主语理解为“景”,即当时快要落山的太阳。如此理解,诗句就刻画了一种具有深远韵味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才更符合陶渊明返身自然田园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名师指津]“无米为炊”是学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时常陷入的困境。其实,在你所积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来与试题关联不大的素材,经变通处理,也是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的。因为每一个感性材料、客观对象,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比如“达·芬奇画蛋”这个人所共知的小故事,至少包含四个含义:天才出于勤奋;要打牢基础,练好基本功;学会全面看问题;名师出高徒。  相似文献   

13.
《阿长与< 山海经 >》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纪实性散文,全 文共计3184字,篇幅较长,较难把握。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 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 书、参考书,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思考题,交给学生读书的 方法以获取和巩固知识。此外,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问题意识,投人到文本的阅读、探究和思考中去。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识字与写字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文章论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要将识字与文化高度联结,与生活紧密联系,融入实践活动,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将识字能力转化为素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流传甚广.诗人的山水隐逸作品所展现的隐逸禅化艺术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中外译者热衷讨论的对象.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译入语读者很难领略其诗词中的禅理寓机.以其代表作之一《归去来兮辞》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和合学的翻译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化"和"交际"横向三维度的和合实现禅意的重现.  相似文献   

16.
<正>《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创作完成标志着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真正确立。与之前几度退隐又几度入仕不同,在"彭泽辞令"之后,陶潜正式告别劳心役形的官场,归入心中期许已久、安闲静逸的田园。对"仕"与"隐"的困惑不定在此时完成了最终选择,潜心山川与躬耕陇亩成为陶渊明之后人生的全部要素。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既是陶渊明同仕宦生涯的断绝信,同时也是其归入田园人生的宣言书。正因如此,《归去来兮辞》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精神。朱秋萍从整个魏晋文化环境对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7.
“创客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拓展性学习发展过程。本文以“创客教育”理念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环节、评价产品及评价维度。“创客教育”理念改变了拓展性学习的线性发展关系,在跨阶段相互调试作用下,发挥了评价对教与学的改进作用。“创客教育”理念应用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转化、提高了学习情境的个体适应性、构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完整循环。  相似文献   

18.
尹玉珊 《广西教育》2011,(23):44-4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被欧阳修称为东晋唯一一篇值得称道的文章,在《晋书·陶渊明传》中,此篇也是陶渊明唯一被全文摘录之作。这说明无论是文人还是史家都认定此文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丁曰宏 《学语文》2011,(1):25-26
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是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自我安慰的楷模。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之后,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要关注学生兴趣与情感的激发,要教给其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