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双休日前,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吃饭时给家人盛饭、夹菜,有感受的记下来。等到把学生的感受收上来看时,我发现,从中大概可以折射出当前家庭教育的四种状况。我把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摘录如下,或许家长们从中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温玲 《中华家教》2011,(4):34-35
作为一名干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教师,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吃饭时给家人盛饭、夹菜,有感受的记下来。等到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看时,我发现,从中可以折射出当前家庭教育的四种状况,我把它整理出来,您可以看一看,或许从中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3.
吴芳 《快乐阅读》2011,(17):14-15
有一句话给我的感受很深:"建立自主高效课堂的建议: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承认我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范雪梅 《广西教育》2011,(10):34-34
音乐课上,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聆听音乐,并注重引导他们说出刹那问产生的音乐感受,但总有些学生是游离在课堂和音乐之外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教学形式进行了适当地调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几个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分到各组中,让他们起到带头和示范的作用。在听赏音乐时,我要求学生静静地感受和欣赏,然后在小组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篇课文,如果单纯的靠教师讲解,会完全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学生的思维也就如同一潭死水,掀不起任何涟漪。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不妨试一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在讲解《武松打虎》一文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看电视时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军神》时,我问学生:"读了文中描写刘伯承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些语句,我联想到了,有一次,我削苹果不小心把手划破了,流了好多血,当时我疼得大哭了一场,跟刘伯承比起来我太不坚  相似文献   

7.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立足于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使我提高了教学技能。2005年6月初,我参加贵港市上课比赛,我上的是一年级阅读课文《荷叶圆圆》,荣获一等奖。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第一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要读好这句话应先感受到荷叶的美。我通过课件出示荷叶图,让学生感受荷叶的美,再让学生把“圆圆的”“、绿绿的”这两个词语读好,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们理解到小水珠的晶莹美,议一议小水珠为什么喜欢把荷叶当成摇篮?让学生演一演小水珠,感受躺在荷叶上时…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感受外界事物的能力。感受能力强,学生观察的收获就丰富而深刻。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把学生带到校外观赏雪后街景。道前街沿河的景色十分迷人,于是,在下一节语文课上要求学生写下所见、所感。大多数都能认真观察街旁的具体事物,如松树、迎春、栏杆、石桌等等,可对于这些事物的感受却大不一样。把感受具体美好的和缺乏感受力经比较发现:在观察中,学生的感受力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掌握词语的质与量对感受的影响 请看下面两个学生所写的所见、所感: 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有效、高效地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领会文中处处蕴含的美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指导朗读上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范读引路,感染学生 如教学<蚁国英雄>一文,在学习"外层蚂蚁的壮举"时,我深情地说:"我每次读到这儿就特别感动,忍不住要多读几遍,每读一遍我的感受就更深一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相似文献   

10.
涂祥俊 《江苏教育》2008,(14):67-68
在学习《军神》时,我问学生:“读了文中描写刘伯承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些语句,我联想到了,有一次,我削苹果不小心把手划破了,流了好多血,当时我疼得大哭了一场,跟刘伯承比起来我太不坚强了。”有的说:“我想起了上一次打针时,自己害怕得哭了。现在读了这些语句,我觉得自己太软弱了,我以后要向刘伯承学习,学习他勇敢顽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朱丽华 《学子》2014,(3):37-37
正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获得生命的体验和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基于此,我拿到《望月》这篇课文时,清晰的三大板块使我立刻有了配乐朗读江中月、小组学习诗中月、想象写作心中月的设想。一、朗读,让情感绽放第一块"江中月",我精心设计了配乐朗读,学生先品析"晶莹闪烁"、"镀"等字词,根据学生对句子不同的理解,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感受江中月的朦胧美和动态美,为整篇文  相似文献   

12.
识字是孩子的童子功,马虎不得。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感受快乐。一、展开想象的翅膀,共享识字的快乐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开始教生字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变成谜语、故事讲给他们听。在识字活动中猜字谜、编字谜,既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巩固了生字。例如,教学“春”字时,  相似文献   

13.
一、试教试教时,我把课文情境中感悟草原独特风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围绕感受,探究原因,感悟草原风光1.师:老舍先生来到草原,有哪些新奇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来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学生自由读,感悟草原美景。3.交流感悟,重点指导:语句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15.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引导学生懂得关爱父母,我在任教的两个班的110名学生中布置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为父母洗一次脚,并把洗脚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希望父母签上他们的感受。学生听了目瞪口呆,引用学生作文中的话来说便是:“听到这个作业时,我不禁笑出声来,太可笑了,怎么是给父母洗脚呢?老师怎么会布置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作业呢?”另一个同学则写道:天啊!老师有没有搞错呀!是父母给我们洗脚吧!第二天给学生批阅作业时,我被这份特殊的作业感动了。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滴滴真情,透出儿女一份份诚挚的孝…  相似文献   

16.
执教以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学生语文作业批改只用对号或错号,既机械又无新意。学生看批改过的作业只关注对与错,鲜红的对号给他带来的是欣喜,而那鲜红的错号很刺眼,令学生懊悔。尤其是老师生气时把错号画得大大的,如出错较多时,页面满是大大的叉号,让学生很沮丧。回忆自己做学生时也有这样的经历,深有感受,于是我对语文作业批改进行一次"变脸"。  相似文献   

17.
当博客技术在中国兴起时,我曾作为第一批网民感受了它带给我的新奇。参加工作后,我更是把工作和博客结合起来。那个时候,只是把写博客当做一项爱好的我,是无法想象好玩新奇的博客有一天会走上正式舞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辅导员写工作博客,而且越来越多的辅导员也把写工作博客当做一种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成为一名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岁月里,我一直坚信用慈母的爱来浇灌学生的心田,用真挚的心来感染学生的心灵。我默默地在这片沃土之上耕耘了十三载,与学生一起感受着、经历着、成长着。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曾在中学教书。那时的我初出茅庐、年轻气盛,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可由于缺乏经验,中学生又处于个性张扬的叛逆期,往往事与愿违,与学生发生矛盾,心里纠结,不能释怀。我总觉得,全班学生都好,就是有个别学生和我作  相似文献   

19.
真情实感,才是作文的灵魂。针对很多学生作文时的假大空现象,本文中论述了真情实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真情实感源自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热爱与思考,作文教学应把真实的人放在第一位,把情感体验作为写作的重要起点。帮助学生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真实之情,显"我"的自然之趣。  相似文献   

20.
四、自主学习是一杆秤 【故事】学生交流初读《滥竽充数》的感受时,对故事的概括较为啰唆,我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做到。我就启发学生:“同桌合作试着把仅有一个自然段的课文读成两个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好奇地尝试后,分别以齐宣王与齐泯王的身份把课文读成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