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27-1934年,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游民具有革命性和破坏性的双重特性。针对这种双重性,中国共产党对游民实行了团结争取与整肃改造的双重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中国共产党争取了许多游民武装,扩大和加强了革命统一战线;教育改造了许多游民群体,使他们回归到正常社会秩序之中。这些积极效应不但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还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游民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游民政治:社会风险与群体性事件的结构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民政治是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中一个长期隐伏的基础性构造.由于游离于主流社会规范之外,并具有独特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和组织模式,游民群体是推动历代王朝更替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力量.游民政治是理解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剧,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波动,使得游民政治的再现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近期频现的群体性事件便是其表征.如何在一个现代的流动型社会中规制游民政治的发展,将游民群体纳入市民社会之中,"化游入土",是当前社会政策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宋代的社会结构中,一个脱离了社会正常秩序的群体——游民群体异军崛起.游民群体的大量存在是宋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同于前代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为宋代土地政策的重大调整、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和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游民群体在宋代这个特殊的时代释放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分析宋代的游民群体将有助于揭示历史的真相,还原宋代历史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游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被抛出士农工商诸固定职业之外的社会边缘群体,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迟滞和社会结构的僵固及其相应的文化不能适应人口激增,是产生大量游民的根本原因。宋代以后,由于商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上层士族的没落,游民开始形成群体并与下层知识分子结合,从而形成游民知识分子。作为游民的代言人,游民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反映游民的心理、行动,这些作品又影响了下层民众,之后又逐步扩展到上层社会,从而形成了游民文化和游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自中国新时期文学以来,纵笔描述城市边缘人的真实生活境况的文学作品渐成增长的趋势,也越来越受到文学界和社会的重视.新世纪以来,这样的作品更是有增无减,不少名家里手都欣然加入到这样的审美描述行列,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便是典型的一例.本文试图从游民文化视角探析这部小说,着重确认小说人物的游民身份,分析他们游民意识具有的反社会性.旨在引起社会对游民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数字游民”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数字游民”愈发成为世界各地未来劳动力提升的关键群体。随着该群体的日益壮大,开展面向“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数字游民”的工作性质与特征,该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也具有鲜明的特点。旨在研究以“数字游民”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先分析了各国“数字游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接着对国内“数字游民”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开展了调查研究,剖析“数字游民”职业教育需求层面的特征,并据此提出多方联动推进我国“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对策,包括加快建设相关在线课程体系、尝试短期在校教育机制、建立“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深入社区开展导师培训等,从而使我国成为“数字游民”就业创业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7.
游民的诞生和两个基本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一是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二是城市的出现。游民主要指一切脱离了社会秩序控制的人们,其身份特征表现为脱序人和边际人。游民文化主要表现为复杂多变和发迹变泰的特点。游民文化在学校中以学生亚文化的方式悄悄地保留下来,对学生的生活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游民”的诞生和两个基本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一是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二是城市的出现。“游民”主要指一切脱离了社会秩序控制的人们,其身份特征表现为“脱序人”和“边际人”。“游民文化”主要表现为“复杂多变”和“发迹变泰”的特点。游民文化在学校中以学生亚文化的方式悄悄地保留下来,对学生的生活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游民作为市民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也是作者重点摹画的一个群体。《金瓶梅》中的游民可以分为帮闲与光棍两大类。小说中的游民多无正当职业,多靠结识豪门富户或从事不正当活动来维持生活,性格上带有明显的趋奉性和打击报复性。作者对游民群体的细致刻画,暴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折射出中国封建奴性文化特征,"心学"背景下人欲膨胀导致市民阶层对封建法律的悖逆,封建王法对人心约束效应的锐减,以及游民腐蚀、加速封建王朝解体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自古民间艺人创作的"言归正传"的作品,所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游民企图凌驾于主流宗法社会秩序之上的梦想,《阿Q正传》同样写了这一内容,然而鲁迅并没有让阿Q实现梦想。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到"正传"二字所隐含的游民的梦想,也能感受到游民梦想无法实现的绝望,鲁迅的思考中固然有我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批判性锋芒,而更多的是关怀,是对游民挣扎生活中之梦想的同情,以及永难翻身之绝望的悲悯。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一批精神流浪者形象,然而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一直没有成为文学叙事的主流形象。她们的流浪比起男性的流浪来,更富有人生痛苦的深沉内涵,可以看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潜在主题。本文梳理归纳现代小说中流浪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阐释女性流浪主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上升到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更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2.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自2003年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流浪乞讨人员的治理就从过去的收容遣送转变为现在的救助管理,救助工作也得以进一步发展,但从目前救助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在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社会现象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面对这一神秘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对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及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现状,着重指出在资金投入、救助对象、救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是当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目前,三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还存在公众参与不够、人员和基础设施不足、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要提高三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必须从三明实际出发,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方针、加快软件和硬件建设、建立"日常管理+应急管理+专项治理"的长效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问题"不见诸史,惟详谱牒"。2004年惠民出土的《吴铭墓志铭》载,吴铭的高祖吴均让是由棣州城东避元季乱,移侨他省,后归郡西青阳店庵里吴村的复业流民。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下诏书说:"流民复业,不以旧田为限。"吴均让正是因了朝廷的这一政策回到本州城西定居的。他既属朝廷所说的"流民复业"又兼具移民性质。流民复业是明初朝廷"招诱"、"招抚"政策主导下,无籍无业流民自愿的回归行动,流民回归原籍也带动了移民工作,这对当时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大量史实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原杰是明朝中期和商洛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采取安抚并为流民建县、编户安置的办法,平息了荆襄流民起义。同时,他重新划定了湖北、陕西交界地区的州县区域,恢复商县为商州,建立了商洛在明代建州后的各项制度。他的所作所为,不但惠及鄂、陕两省人民,也具有行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美国梦的同时,丧失了传统的犹太人身份。作为在文化夹缝中苦苦寻觅的心灵的猎手,罗斯通过“反牧歌”的“美国牧歌”戏仿了“美国梦”,刻画了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灾荒严重,给河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的后果是造成人口的流移和死亡。水旱灾害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突如其来的水灾会在瞬间将人葬身于波涛之中,遥遥无期的旱灾带来的灾难更加可怕,它逐渐地吞噬着灾区的生灵。灾害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使灾民无法生活,被迫远走他乡,造成了充满血泪的流民潮,有的流民加入到土匪行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无名流浪人员交通事故索赔案件不同的处理结果,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应该从法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建立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