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分别书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1000余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相似文献   

3.
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明白如话的关于读书的对联。它们或散落于历代典籍中、或镌刻在沧桑的祠堂里。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5.
先看一幅对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此联由带颜色的字和词组组成,不仅色彩俱全,而且和谐雅致。像这种在联语中嵌入带有颜色的字或词,便构成不同性质的“色彩对联”。这种对联,融形与色于一体,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罗家伦(1897-1969年),号志希,浙江绍兴人,出生在江西南昌。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相似文献   

7.
姜丹 《小读者》2011,(2):37-37
你知道吗?身处国内的我们在欢度春节的时候.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聚居的闹市区里.也用中国特有的方式——对联.表达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本论述了“五四”先驱们在这场运动中是怎样以极大的热情与理性,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全球化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性和中国化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并指出了在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认为五四新化运动在这方面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趣识对联1.趣引对联。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10.
每逢老伴生日,我都想送点礼物给她,借以表达一点爱心。可每回都遭到她的谢绝,说什么老夫老妻不兴这一套。再过几天,又是老伴的生日了,我犯了愁,一想到恩爱夫妻几十载,患难与共,什么表示都没有,实在过意不去!  相似文献   

11.
南朝齐梁时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云:“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用今天的话来说,“联边”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或部首相同的文字组成词或词组,以讲求外观形貌上的相似性,使读者一看到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一直以来被赋予多种阐释,其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作为二种主流意识存在并不断被强化着。事实上,五四运动“反帝”的概念是伴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为人们接受的,其间历经瞿秋白、毛泽东等众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不断阐释并最终在毛泽东那里得以确立且广为传播和使用,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13.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中说:“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三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因其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5.
"四忌":忌"悬梁刺股",忌"血雨腥风",忌"假大虚空",忌"套板反应"。"四宜":宜"正确导向",宜"和风细雨",宜"真情实感",宜"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与蔡元培都在不断变革中.蔡元培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教育思想继承了中国封建教育的某些传统,又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精神,北京大学这一风气的改变,推动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开拓了社会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7.
青年,一般指年龄为14—35周岁的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刚进入青年阶段,此时的他们,懵懂而热情,对"青年"二字的感悟还比较浅薄。正是这样一群青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之际,学习到八年级上册历史"五四运动"一课。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基于史料实证意识用丰富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呈现了一段有前因后果的完整历史,加深学生对青年责任的领悟.  相似文献   

18.
1918年的"五·二一"大请愿是五四运动的前奏和预演,也是中国学生的第一次游行请愿运动。这次请愿中成立的学生爱国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学生爱国会后因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青年学生国家观的转变和关怀政治的现实诉求而改名为学生救国会,并在五四运动的前夕通过开办国民杂志社、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召集北大"五三晚会"等一系列现实活动,为五四示威游行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1919年1月1日,罗家伦、傅斯年等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就设在李大钊任馆长的图书馆办公室。蔡元培特批每月3000元大洋办刊。《新潮》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们要求辞退两个教师陈独秀和胡适,开除两个学生罗家伦和傅斯年。蔡元培坚持不肯。  相似文献   

20.
余俊 《初中生》2006,(7):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的青睐,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