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ay哥哥一向唱歌吐词不清,想不听错都难,在下略取一二,博各位一笑:《忍者》———“像一出怀旧的默片”听成“像猪八戒的馍”。《爱在西元前》———我很纳闷,怎么会有“爱值十元钱”?《安静》———“你要我说多难堪”听成“你要我说多难看”。《最后的战役》———“我留着陪你”听成“我流着喷嚏”,进一步联想成“我流着鼻涕”。《最后的战役》———“可是你那件染血布满弹孔的军外套”听成“可是你那件洗不完的空的军外套”。《暗号》———“没人给你擦眼泪”听成“美人给你擦眼泪”。《可爱女人》———“可爱女人”听成“矮女人”…  相似文献   

2.
柳永词《定风波》:“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无那”是什么意思呢?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解释是“无那,无聊”。顾炎武《日知录》说“那”字是奈何的合  相似文献   

3.
读过了《祝福》,祥林嫂那“手中的破碗”、“开了裂的竹竿”、“木刻似”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睛……能不让你顿生同情?读过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滚楼梯”时的“潇洒”与独特的心理活动能不令你发笑?读过了《荷花淀》,“水生嫂们”欲探望丈夫时那些各具特色的、莫名其妙的“理由”陈述又怎不诱你回味?  相似文献   

4.
李保明 《中国德育》2010,(9):46-48,77
一、“感动”的失落 我们曾经为《背影》中那一个穿着长袍笨拙地爬过高高月台的父亲而潸然泪下过,曾经为《妈妈喜欢吃鱼头》中那一句“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而激起涟漪过。可如今学生们在课堂上谈论“父母的疼爱”,更多的是只言片语,更多的是“波澜不兴”。  相似文献   

5.
库一 《家长》2002,(Z1)
不改白不改,一改添光彩。以此评价今年2-3期《家长》杂志是恰如其分的。手捧一本2-3期《家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一大一小的两幅人物图像。“英俊”的爸爸和人见人爱的小女孩那“美而不俗,靓而不佻”的形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庄重、可爱,而封底图像蒙娜丽沙怀抱一份《家长》则愈加高雅、神采飘逸。巧妙的组合,和谐美观的《家长》真的靓丽无比。封二“九寨胜景”一组照片,或颜色夺目,或芳味醉人。其视觉冲击力和亲和力实在令读者享受了“那是画是歌更是诗”的“美”。整本的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记》“其必曰”,初语五册课本译为“那一定要说”,江夏等编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他们一定会说”。对这两说,唐德甫同志在其《“其必曰”的“其”究竟如何解释》一文(《语文知识》92年第7期)均予以否定。唐文先说明“其”不可作全句的主语(对此本文不作讨论),然后写道:(“其”)能否作定语呢?也就是说把它讲成指示代词“那”,也不  相似文献   

7.
老抠     
去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其中那句“这老爷子太抠了”还成了时下的流行语。我们家也有一个“老抠”.那就是我的爸爸。  相似文献   

8.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9.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不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读者对它们只能起厌倦的感觉,不敢作厌倦的表示。”①这大胆的言论,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和境地。笔者多年前读《西游记》、《源氏物语》,触目皆是的冗词冗句,不堪卒读,这种烦恼,“更与何人说”?但钱锺书先生作为“读者”,他不但敢作“厌倦的表示”,而且还“著诸竹帛”,公之于众了。例如贾谊的《过秦论》,那真不愧是“西汉鸿文”了,可那开篇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不正如钱先生所说的,是“词肥义瘠”②吗!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就已发表的看来,主要是以中国…  相似文献   

10.
说贪     
何谓“贪”?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欲物也”。而王逸注《离骚》则曰:“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王注并非独出心裁,也是有所本的,因为那《史记·伯夷传》上写得明白:“贪夫徇财。”不管“欲物”也好,“爱财”也好,凡和“贪”字沾边的都不那么光彩,早在《诗经》中就发出了“贪人败类”的诅咒!其他诸如好酒贪杯、贪天之功、贪生怕死、贪得无厌之徒,也无不是被鞭笞的对象。纵观历史,凡贪者结局都不那么美妙。谓予不信,不妨信手拈来一二。  相似文献   

11.
问 答问答答教学系列百问《山的那一边》文中分明谈的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的事情 ,但文题为何是《山的那一边》?我的理解是 :一、从标题本身来看 ,这样的标题新颖别致。如果以“山村”、“山沟沟里”或类似的字眼作文题 ,就不够艺术。二、从文题与内容的联系来看 ,以此为题 ,语带双关、含蓄隽永。《山的那一边》说的是解放军开进山沟 ,带进来的是外面的世界 ,播下的是现代文明的种子 ,使这个山沟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 ,自觉不自觉地浸染了时代色彩。文题“山的那一边”则暗指那个地方以前的与世隔绝和由此造成的古老、贫穷、落后。文…  相似文献   

12.
每次听到“给力”或“不给力”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崔健的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今天,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不管你懂不懂“给力”或“不给力”的意思,你不得不面对铺天盖地的“给力”或“不给力”。你要不相信,那就请看:发行量240万份的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新闻报道中,使用了“雷人”的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相似文献   

13.
严悦 《现代语文》2014,(4):24-25
翻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书的精髓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使命便是达到“不需要教”。  相似文献   

14.
写出真情     
几年前,在《中学生知识报》“启明星”版上,有一篇短文静静地占据了不太显眼的一角。那就是我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习作《女儿心境》。这是我念初三时向《中学生知识报》投寄的“少女日记”征文稿。它  相似文献   

15.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6.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17.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如:以“梦”为话题,《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说说课文中的“梦”》宜写成说明文;《梦想中国足球》宜写成议论文。以“树”为话题,可记叙为主——《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小桃树》;可抒情为主——《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可议论  相似文献   

18.
老抠     
罗可莼 《小学生》2009,(7):34-34
今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其中那句“这老爷子太抠了”,可成了时下的流行语。我们家也有一个“老抠”,那就是——我的爸爸。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一课有三个词是“蜡梅、胡蝶、壶卢”,课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腊梅、蝴蝶、葫芦?”  相似文献   

20.
《山的那一边》文中分明谈的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的事情 ,但文题为何是《山的那一边》?对于这个问题 ,我想从两方面来谈。首先 ,“山的那一边” ,指的就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其一 ,从作者的陈述角度来看。作者陈芸芸在《我写〈山的那一边〉》中说 :“1988年9月 ,我们去二炮部队驻地青海某基地采访。车从西宁出发 ,要翻过大坂山 ,山的那一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后来写题目时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的那一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作者之所以把文题定为《山的那一边》 ,就是由他所取的陈述角度决定的。其二 ,从“那”的指代作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