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4.
石丽娟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12-14,23
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人们往往"道禅"同论,"庄禅"并举,这是非常令人寻味的思想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结合对《坛经》文本及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人文思想是道禅理论旨趣和精神境界共通的重要思想契合点,这主要表现在:惠能禅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对个人主体意识的高扬,对自然修行方式的强调,对自由自在解脱境界的向往———都蕴含有道家人文传统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5.
花瓶     
禅师有一个弟子苦心修行却得不到解脱之道。这个弟子有两个很漂亮、很精致的花瓶,很多年来,他一直把这两个花瓶带在身边,寸步不离。每天修行完毕,总要擦  相似文献   

6.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对人生困境──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时、来自自我的情与欧的细致观察和具体描述,以“自然”为母体,提出解脱的方法──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逍遥”是庄子追求和憧憬的精神绝对自由境界,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脱之道,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生死书》把生和死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把人的整个存在分成"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四个实相。与以往人们把"中阴"仅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同,本书把"此生、临终、死亡、再生"即生和死的整个过程都视作"中阴"阶段。在每个中阴阶段,都有相应的修法和解脱法门,如果利用好每一个解脱的机会,我们就能够获得证悟。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活着时发生的事情与死亡时发生的事情是同一个过程的延续,如果能够体认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意念等活动,认识到它们都是心性的自然能量,就不必等到死亡那一刻才获得解脱。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够获得解脱,死亡的时刻也很难把握住各种瞬间即逝的机会,所以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修行,以便更好地迎接死亡那一刻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得中"思想在王重阳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其诗词中也可见端倪。在日常生活中,王重阳主张在俗世生活与修道间得中;在修行法门上,王重阳要求在性命间得中,这也体现在修炼性命的方法和具体的修行实践上。在修道境界上,王重阳的"中"兼取三家义理,在有自性与无自性之间。  相似文献   

9.
天台宗立足于其"心"的独特性,将观"心"立为其最高修行观法,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天台圆顿止观,本文从天台宗"心"的独特性、天台宗圆顿止观大意以及观"心"成佛的内在逻辑三大方面进行论述,阐明本文论点——心内成佛,即认为天台宗的修行是一种以心观心明心为实相从而解脱成佛的修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阐述了独特的美学精神、哲学思想、伦理价值、人生体悟,理性的分析了人类悲剧的因由,并且提出了解脱悲剧之道。然而,在其完备的哲学阐释下自己却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一生,终究难以达到自己所构设的哲学境界,这种自身思想与现实相悖的解脱方式,说明王国维始终处于既可理性分析人生却无法超越人生的现实与理想之矛盾中。  相似文献   

11.
仔究《坛经》就会发现祖惠能并非如一般所言只重见地而不重禅定与修证,而非常重视"行"。凭借对《金刚经》中般若思想的不同解读,惠能提出了生存性意义上的心性论。它将成佛因性与果性的因果关系建立在修证者心地修行功夫上,开启了一条不假外求而是自性解脱的修证之路。它不仅,坚守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的理念,而且高扬主体通过道德践行而自我超越的伦理意义;其教理和证悟并重、心行合一的"一行三昧"行,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一致,体现了真与善的完美结合;发大心,行无我行,以及融修证入生活则揭示了修行者践行道德的必要性与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陈曦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35-137
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描述了多个人物角色的睡眠,同时,他也把死亡比喻为睡眠.因此,<麦克白>中的"睡眠"意象具有双层含义:一般意义的"睡眠"以及"死亡".实际上,在该剧中,很多主要人物只能在睡眠中或死亡后得到精神上或心理上的解脱.因此,对该剧中邓肯、麦克白以及麦克白夫人的睡眠进行意象分析可以诠释该剧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惠能和道元的禅学思想,在“即心即佛”、“顿悟与渐悟修行观”、“佛性论”和“般若思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道元禅学思想既有对惠能禅学思想的传承也有创新。惠能强调明心见性,注重开悟见性,禅修上弘扬顿悟。道元继承如净“只管打坐,身心脱落”的修禅证悟思想,并予以发展,使之日本本土化。道元在禅修实践上主张渐悟,认为唯有坐禅才是佛法正门,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正一等”。两者的禅学思想虽然存在殊异之处,但都旨在阐扬南禅宗的禅理教义。  相似文献   

15.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16.
白冰 《许昌学院学报》2013,32(4):102-105
佛教价值哲学即佛教价值论,是以有情所具有自由拣择性质的觉悟心性为价值根据,经过相应的修持次第断破烦恼,以无漏智证真如理,最终成就觉悟理想人格的学说。佛教价值论在分类上,不同于儒家道德价值论和道家自然价值论,为生命解脱价值论,在体系上,分为佛性价值根据论、涅槃价值目标论和修道价值实现论三个部分。在特点上,佛教价值论是从觉悟的正价值心性范畴出发来说明有情的觉悟解脱,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其人其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值得我们永远追寻,永远铭记。通过对他不平凡一生遭遇的解读,从自譬自解,归根复命;事已心返,不妨熟歇;方外知交,借禅自娱;书史为乐,陶写伊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东坡先生应对人生挫折,自我解脱的生命范式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到荒谬的身份定位的困惑、再到反抗荒谬及渴望解脱,是《此镇无贼》和《天下无贼》中"贼"的思想演变逻辑和行动展现形式。荒谬是两部作品故事情节推进与演绎、人物命运起伏与跌宕、生命意义回归与升华等层面的哲理轴心。另外,"胎儿"也是蕴含着荒谬性寓意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贝娄《赫索格》的同名主人公由于第二次婚变的沉重打击,精神濒临崩溃。他从内在自我出发,进行真我存在和人生意义的精神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和人类善良的天性让他经历了精神蜕变并获得暂时的解脱。赫索格从崩溃到解脱的心路历程对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王国维对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的继承和改造为例,从悲剧是人生苦痛的诗学、悲剧的效果是审美的解脱,以及揭示《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和独具的美学思想等三个层面对之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王国维在大量接受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影响的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对其作了"中国式"的改造与重构,这对尚处在中国现代美学启蒙时期的近代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为今天的美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