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士阶层是宗法等级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人.他们身份自由,人格独立,能自由地思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最积极的成员之一.士阶层独特的品格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文学创作由诗的时代推进到了理性作文的时代,并创造了一代散文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成熟的知识阶层,顺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奋发进取,超越自我,实现了人格的超越、哲学的超越、现实的超越。他们的超越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心灵,更提升了干预时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促使楚国吏治清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说;明辨时务,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原倩倩 《文教资料》2014,(30):81-83
历史小说可谓是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跨世纪文化启示气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表现和与之具有特殊精神气质连接的这一文类,历史小说在其自身发展进步中对“再造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深沉的回应。其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士”阶层,张扬着本民族的个性与气质,其内涵的丰富性足使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对当代传统历史小说作品中“士”阶层的文化意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更清晰地呈现出搏动着华夏民族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6.
清末教育新政废除了科举制度 ,确立了学堂制度 ,改革了教育行政机构 ,是自隋唐一千余年来最大的一次教育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改变了传统士阶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环境和意识观念 ,推动了士阶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士阶层崛起。士阶层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阶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政治、文化活动中保有自由的意识,促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楚“士”经历了一个由早期对男子的通称发展到以仿诸夏立国后的低级贵族之代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宗法制的解体及私学的兴起为平民入“士”提供了途径,士亦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统称。由此春秋战国时期楚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间阶层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运行,必然导致的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而出现。其自身内在的一些特点及其不断发展壮大并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体的趋势,决定了这一阶层在我国的政治地位,从而也决定其必将在政治民主化、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政治职能化、政治文化公民化等方面,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环境破坏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大变革、大动荡的岁月。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它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它无疑又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给植被和生物带来了—场浩劫。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力量来自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文学经典凝聚了一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文学经典进入通识教育是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对话。文学经典进入大学通识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能够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涵养智慧等方面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全面成熟的时期,其封建文明和文化优势明显高于周边各国,是各国仿效的对象。明代汉籍大量流入朝鲜李朝,对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典名著在当代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其本应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在我国尚未引入"商品化"权的前提下,现行的知识产权法也不能对古典名著予以行之有效的保护,我们只能在民法体系内寻求对这种权利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6.
经典权威消解的原因有伪作,阙佚,作者问题,记事不实,学术思想变迁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哲学思想中已经形成了十分明确而清晰的恒常性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原则或法则,这些原则或法则是稳定甚至不变的,而为了证明这些原则与法则的稳定、不变性,当时的人们发现可以诉诸历史经验或诉诸历史典籍,由此遂形成了相应的经验意识和经典意识,久而久之,这些意识形成为一种强烈的传统,并由此催生了先王观念、始祖情愫、尚古意识以及远古传说。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动辄引经据典,以及孔子推崇周代,墨子崇尚夏代,而老子喜好远古时期的小国寡民等思想行为,均植根于当时已经形成的经典意识和尚古观念。这一文化传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乃至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春秋》具有重要的贡献。它不仅开创了历史著作的新篇章,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而且也确立了叙事散文特别是史传散文在叙事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不仅叙事艺术特点鲜明,而且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对后代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它既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叙事散文之祖。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20.
陈钢的“红色经典”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产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作品根据革命歌曲、少数民族音乐、地方民歌以及“样板戏”音乐主题改编,不仅具有特定的年代的特定内容,而且是现今国内音乐院校的小提琴教育中的重要教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