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最近于湖北黄梅县偶得黄梅《梅氏宗谱》(1934年版)。细翻检之,喜获文天祥《祭圣俞公》一文。查《文天祥全集》,该祭文未曾收辑。现将佚文布列如后,且略考之。  相似文献   

2.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列被驱北上、脱险南归所历十八种死境,读之令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惜乎囿于序言体裁,作者不可能详述历险细节,课文注释亦难详相关史事。所幸《指南录》等诗集诗文互证,留下了作者所历死境之翔实史料。今从《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下引文字凡出该书仅注篇名)等史籍中钩稽相关史事,与《后序》文字对读,对弄清文天祥“及于死者不知其几”之具体情形,或有裨益。 一、诋大酋:“狼心那顾歃铜盘,舌在纵横击可汗。”(《纪事》)  相似文献   

3.
《宋史》在官修的正史中是一部芜杂疏漏,史实颇多谬误的史书,《宋史》中的《文天祥传》也不例外。明吉水胡广说:“《宋史·文天祥传》简略失实,盖后来史臣为当时忌讳,多所删削,又事间有抵牾。”胡广因此根据《宋史·文天祥传》和元刘岳申《文天祥传》,参考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等著作,重写了一篇《文丞相传》,订正《宋史·文天祥传》的一些错误。如《宋史》误王积翁为王绩翁,又如《宋史》称文天祥是吉州吉水人,胡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5.
〔关于题目〕《指南录·扬子江》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首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关于文天祥的身世〕《陵县志·人物志》:文天祥,庐陵淳化乡富田人。《宋史·文天祥传》:体貌丰伟,美如白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宋史·文天祥传》:未几,宋降,(陈)宜中(张)世杰皆去,乃除天祥枢密史,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北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宋史·文天祥传》:天祥在燕凡三年,  相似文献   

6.
说明据《宋史》记载,德佑二年(公元1278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出使元营。时元军已进抵临安城北三十里之皋亭山。文天祥被驱北行,至瓜洲,于二月的最后一天的夜晚自元军中逃出。瓜洲在扬州以南四十里江滨,与京口隔江相望。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110~ 111页 :“文天祥……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转战中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 ,表达宁死不屈的决心。最后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编者显然将文天祥写诗的时间与被俘的时间搞颠倒了。无论文学书籍还是史书 ,均介绍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是他被俘后押解过零丁洋的途中文天祥《过零丁洋》写于被俘之后$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一中@叶枫  相似文献   

8.
地名入诗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这两句诗巧妙地利用了地名的词汇意义,表达出因抗元失败而产生的惶恐、孤独之感。此后,诗句也就随着文天祥的英名而流芳百世了。  相似文献   

9.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 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两句诗是: 京市海淀区) (北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 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 独有的枪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 句诗是:_,。(吉林长春)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 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广西自治区) 4.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广西北海) 5.杜甫在《春望》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 痛,表现他爱国、眷家…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编选了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的《后序》,文章选得好,删节的也好。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层次、结构和语言也都保持了原文的特色而不露斧削痕迹。怎样认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是本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文天祥生活的时代,极端腐朽的南宋小朝廷已经把国家推到了灭亡的绝境。早在1260年,就是文天祥出使前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定都  相似文献   

11.
按课本第 110~ 111页所说 ,文天祥的不朽之作《过零丁洋》作于被捕之前。这跟《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也自相矛盾。“文天祥”一目中介绍说 :“12 78年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 ,押解经过零丁洋 (今广东珠江口外 )时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 ,劝降张世杰 ,他坚决拒绝 ,并写下此诗作为回答。”另外据《中国通史》第五册 (蔡美彪等著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449~ 45 0页 )更详细的介绍 ,文天祥是在被俘后押解经过零丁洋时 ,写下了这首诗。因此 ,课本的表述 ,应为 :“12 78年 ,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  相似文献   

12.
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文天祥的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文本接受的纵横两方面对《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是这些年来文天祥《集杜诗》体现的综合特点。对其梳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文天祥研究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3.
《御试策》是文天祥一生的行动纲领。他要求当政者努力行“道”,“法天地之不息”,即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去弊求利,使民生安定,国家富强。这充分显示了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兴衰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文天祥《池州》诗略析剑毫,谢家顺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其中尤以诗歌见长。他短短的四十七岁人生旅程,仅诗歌就给后人留下了近九百首之多。其中《池州》诗曰:五老湖光远,九华山色昏。一南冠前进土,北部故将军。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匆匆十年梦...  相似文献   

15.
集句诗(二)     
至福安第六十二[宋]文天祥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宋]文天祥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集句诗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文天祥的《集杜诗》却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他专集"诗圣"一人的诗句,就是为了"以诗存史"。文天祥在《集杜诗》的《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及其《后序》,充满爱国正气,历久传诵不衰。关于诗集编辑成书的年代以及《后序》的写作时间,研究专家均认为在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即公元一二七六年六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收《指南录后序》,在“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日《指南录》”之后写道:“记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又,杨德恩编的《文天祥年谱》第273页,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110~ 111页 ,关于《过零丁洋》一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的提法 ,我认为有误。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 449页是这样写的 :“元军大举南下 ,文天祥在……退出潮阳 ,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 ,准备进山固守 ,不幸被元兵追上。文天祥被俘。祥兴二年 ( 12 79)正月 ,元朝的水军大举进攻崖山 ,张弘范把文天祥也押到船上。元军的舰队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作了元朝俘虏的文天祥 ,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赣水的惶恐滩 ,面对零丁洋 ,抱定至死不屈的决心 ,作诗……”显然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是在被俘之后所做 ,而不是转战抗元的过程中写…  相似文献   

18.
初读《指南录后序》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至今胸中仍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股英雄气!读过这篇文章,文天祥就像一尊雕像一样牢固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夕阳拖长了他高大的身躯,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投向南方,眼角的褶皱和额头上的“年轮”都显得那么执著、刚毅!如果说少年时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指南录后序》的,如今再读这篇传世佳作更多了一份理性,我意识到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是一气贯注扶山摇岳的大作。而这理性使我对文天祥更加崇敬,使我加倍地热血沸腾,甚至对文天祥有了膜拜之情。“辛苦…  相似文献   

19.
《过零丁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四制)八年级上册】是宋朝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体质虚弱而夭折,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强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  相似文献   

20.
我问你答     
1.《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 , 。(上海)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两句诗是: , 。 (吉林长春)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广西)4.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 ,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