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因而,情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永远不变的根。语文课堂应该把情感作为联系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努力使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带着情感朗读,带着情感进行语言训练,让情感成为课堂中一曲动听的旋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意绵绵”的。应该是“情”“言”同在共生的,这样才能凸显出“语文是表清达意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语文难教,唯其“难”,才有无限探索的天地,才能激起无限探索的欲望,所以语文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流动的艺术。在此我仅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语文教学。每堂课都书声琅琅,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应该达到的境界。“读”是“本”,是“源”,但不应该是“唯一”。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所以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巧妙地穿插写。这正是现代语文课堂的需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要找准写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写出语文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杜升敏 《现代语文》2007,(3):101-1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语文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热闹过后,我们是否进行过理性的思考?语文教学究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了多大贡献?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奠定的基础有多厚实?不顾地域差异带来的学生差异照搬别人的经验,无疑是舍本逐末,不理解前沿教学理念的本质而片面追求语文课堂的热闹,那只是缘木求鱼。不论什么样的改革,其目标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想,要真正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应抓住五个“实”。  相似文献   

5.
早在80年代初,朱作仁教授就主张语文教学要提倡“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和“小三实”(即朴实、扎实、真实)。当前一些名家也反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回归常态。然而能否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关键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两三年内,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语文界不断滚动着关于课堂教学的新主张,如课内外结合、研究性学习、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等等,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一种新主张出来,都有人为之叫好,似乎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已经或就要出现。其实,新主张的任何一种,都很少改变语文教学的窘境,  相似文献   

7.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中读出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文本,引导学生辨别作者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诗歌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比较,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下面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诗歌单元为例谈谈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8.
就语阅读教学而言,语新课程标准“新”在哪里?我觉得,摒弃纯粹的知性解剖,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是新课程标准的显亮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体验”是语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关键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僵化成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这不仅违背了“大语文”的观念,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扼制了学习兴趣的萌发,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育人理念。语文教师应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探索把人文性放在核心位置、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朝气和热情。而将网络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教学与网络的“联姻”,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源头活水,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提供了条件。一、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实现课程资源的人性化网络使人们能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关语文教改的各种新理念、新名词不断涌现,"三维目标"、"合作学习"、"感悟体验"、"收集信息"、"预设生成"已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出现了一种追求华丽新颖而忽视语文的内核的现象,让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深。因此,有必要冷静地对语文教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丽英 《中学教育》2006,(12):41-43
新一轮臻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欣喜之余,笔又发现时下不少教师忙于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新理念”,丽对层出不穷的教学“新策略”显得无所适从,课堂上张扬着新课标的旗帜。却出现了许多令人遗憾的现象。华中师大杨再随教授在《语本色和本色语》一中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慨括。本就课堂教学的“虚”化现象把“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列出一二,以求共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的传统注入式教学法,如今很少能在语文课堂中寻觅到它的踪影。在教学中,教师在尽力尝试构建轻松、民主、探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活”与“实”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世纪伊始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近八年,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以教师控制为特征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否定或摒弃,新的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或师生“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重视。但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要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使课堂教学过程近乎“放羊式”,要么片面强调师生“对话”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热闹的“满堂问”或“满堂答”。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学,“生成”神速,再加上形式主义泛滥,使得许多语文课变了味。“预设”遭到无情地抛弃。我们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和富于变化,这没有错,但“生成”应该基于“预设”。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系列变革。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满堂读”,后又转向“满堂闹”(学生讨论)。课堂的主客体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由主体转为主导,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的角色由客体转为主体,由“配角”变为“主角”。不管怎样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味”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改,更不能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一过程一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即动态生成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这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把学法指导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课堂教学过程能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法指导有机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为以“学”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结构,形成能体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的“自学——导读——训练”模式。为此,语文教学要明确:①备课时照学情备学法,即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例如,要教会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看待事物,就必须是在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这一观点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收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运用辩证法之前必须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活动并非越多越好.而要讲求实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课堂有学习的兴趣点、阅读理解的着重点、思维发展的质疑点、能力提高的训练点、情感体会的融合点等,我们应抓住澡堂内的这些点,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建构新型的澡堂,将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改革,给长期以来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和勃勃生机.广大语文教师在努力探索、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专家学者们也纷纷献计献策.这次课改的力度之大是近年来所未有的,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民主和谐,灵动活泼,异彩纷呈.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应看到有的教师追求"虚伪的美丽",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喧嚣、浮躁和形式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讲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