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立霞 《现代教育》2014,(11):28-29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改革机制不健全、工作组织流程不完善、学习工作站规划不完备、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组织流程、加大学习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是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一体化教学作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职业教育方法,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方面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各职业院校在硬件、师资、课程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作者阐述了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5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职协)主办,中国培训杂志社和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深圳技师学院)承办的“技工院校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市举行。本次论坛集中讨论了技工院校如何做大做强,强与大的关系与标准是什么,以及做大做强的方法与途径。中国职协秘书长毕结礼、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培训处处长冯政、广东省劳动保障厅技工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葛国兴、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许少英,以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孟庆国、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王亮等多名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毕结礼秘书长在发言中强调,科学…  相似文献   

4.
在技工院校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结合市场要求与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改善传统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体现技工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日前,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启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各地深入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技工院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王晓初指出,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加快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  相似文献   

6.
正一、主要做法(一)将一体化课改列入全省高技能人才建设重点工程江苏省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一体化专业面达70%以上,专职专业课教师一体化率达80%以上,并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教学名师"活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即到2020年,在全省技工院校培养100名教学名师、1000名专业带头人、10000名一体化教师),基本形成全省技工院校主干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省评出的10个大类,30个示范专业,都已初步建立起一体化课程体系;评出的140多门精品课  相似文献   

7.
正为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规范技工院校专业教师的认定标准,2013年9月人社部培训司制订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人社职司便函[2013]37号)(下文简称《标准》)。《标准》是认定一体化教师的指导性文件,分"定义"、"分级"、"一体化教师标准"三部分。"定义"阐明了一体化教师的内涵,"分级"确定了一体化教师设立的级别,"一体化教师标准"描述了各级别一体化教师应达到的基本条件、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学在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多年教学经验、探索研究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培训所得,对一体化模式下的任务驱动式高等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详细阐述了高数课程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优化、关键环节的任务设计、教学实施方法和评价考核等多方面内容,对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技能大赛的项目是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技术,是世界技能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的经验,对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实践经验,优化我国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陈宇 《中国培训》2008,(9):20-22
2008年7月26—27日,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在苏州召开。陈宇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对我国技工院校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点评讲话,提出了十点意见,其观点新颖,认识深刻,很有启示意义。本刊现编发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工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丰硕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技工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从办学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强化技能培养,注重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是技工院校和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技工院校建设与学生技能型训练的现状(一)技工院校办学规模、办学条  相似文献   

12.
一、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施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互衔接,如果没有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还是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都将会严重地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目前中、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课程模式改革的三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媛  李挥  葳蔓 《职业技术》2007,(19):29-32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可喜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其课程模式长期被学科性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高职院校会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模式改革。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三种教学方式,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和实践的新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培训》2009,(7):1-1
为了又好又快地培养出与国家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有效性,国家、企业和技工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模式与新的方式方法。如企业探索的现代学徒和技师研修制度,校企共同推行的现代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还有技工院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探索等。这些探索,对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级技工队伍就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近10年过去了,“技工荒”的状况非但未得到根本的好转,反而又产生了新一轮的“用工荒”,就连普通技能型人才也十分紧缺.不少高职院校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上,但究竟有没有大面积地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呢?结果是否定的.文章试图从现代化生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了高技能人才短缺及学校为何难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探索一种适应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显得更加重要。基于此,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精准透析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招生工作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为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学校需将教学、就业、招生三个职能部门放在党委教学科研部中统一领导,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调配,构建了“教学提升就业带动招生”的一体化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决定高职教育模式的根本,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把红土地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平台,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一条又专又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8.
6月27日首届黑龙江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院校长论坛在黑龙江技师学院举行。黑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董绍林,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常务副会长毕结礼出席论坛,黑龙江省各技师学院和技工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论坛。论坛上,围绕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大庆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大兴安岭技师学院、伊春技师学院、黑龙江林业高级技工学校、五大  相似文献   

19.
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职场应变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其二是专业创新能力。主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0):17-18
文章针对《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的传统教学的特点,以教育部对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导向,对该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选取和构建,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为基础,灵活应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Multisim仿真等教学手段,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