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陷入了敌对状态。这一阶段美国行政当局与美国军方之间在如何确定对中国的军事策略问题上出现了纷争。尤其是在关于是否将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是否对中国实施封锁以及是否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等关键问题上,美国决策层发生了激烈争执。美国行政当局和军方因为不同的战略观念而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由来已久,且在朝鲜战争中不断激化。这一时期美国在制定对华军事策略过程中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的争议及其经验教训,对以后美国决策层对华战略、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自1949以来的隔绝状态。旅美游记不仅记录了中国作家认识美国的心路历程,而且为中国人了解美国、了解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以20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作家的旅美游记为对象,分析美国形象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作家看待美国的态度以及中国现代化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6日至14日,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足迹遍布美国6大城市。朱镕基是1984年后15年来首次访问美国的中国总理,当时中美关系比较紧张,经贸摩擦、中国的人权问题等都成为美国政客攻击中国的口实。而朱锫基在访美期间所展现的幽默、务实、机智和敢于挑战难题的性格,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一些人对中国的敌意。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3,(6):31-35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下,中国学在美国濒临灭绝。福特基金会不仅出巨资拯救中国学,为美国重新打开中国之门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准备,而且还资助美国对华政策项目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舆论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正>那是中国加入WTO后不久,朱镕基担任国务院总理,他在一个文件上批示:"我国的各种协会要能像美国大豆协会那样就好了。"当年的朱总理为何发出如此感慨?皆因这个协会在1995年帮助美国豆农打入了当年谈判拉锯、非常不易的中国市场。更让人惊叹的是,在美国大豆打入中国市场前,这个协会竟花了13年时间在中国游说蛰伏,为美国豆农服务。如今,他们的愿景实现了,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已占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打破了美国坚不可摧的神话,美国的安全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促成了美国对外战略的相应调整,然而美国对外战略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关注,以防范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崛起的挑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在地缘战略上不断经营中国周边地区,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对中国形成“三面围堵”之势。美国欲借“反恐”之名,行霸权之实,使中国的地缘安全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妥善应对,积极营造周边安全环境,加强我国战略纵深依托。  相似文献   

8.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大概始于1785年《独立报》报道其商船“中国皇后号”的中国之行。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中国丛报》,美国的新闻媒体与中国报道逐渐结缘。晚清时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先是略有同情,后以蔑视和排斥为主;民国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到1927年,美国媒体开始重视来自中国的消息,大量刊载冠以醒目标题的中国长篇报道;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后,美国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支持中国的报道高峰,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的倒台。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1917年2月美国政府对德绝交,以及对中国政府一起行动的邀请,再次开启了中国加入一战的步伐。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推动中国追随美国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芮恩施的推,动实现了中国对德抗议与断交。但是否参战的争论,激化了中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对于中国的内争,美国希望能够和解,但并不愿意干涉中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并非反对中国参战,而是希望中国在实现内部和解与统一之后参战。同时虽然芮恩施一再争取美国对华贷款,但美国政府担心刺激日本,不愿直接援助中国,而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则关于美国高考考倒中国学生的消息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世界著名的美国杜克国际教育机构日前发布了针对中国国内的首份SAT(俗称美国高考)年度报告。报告披露,中国学生整体成绩欠佳,在总分为2400分的SAT考试中,美国学生平均得分1509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推迟了日本"南进"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为美国赢得了备战时间;中国抗战对日本财力物力的消耗,使日本背着沉重的包袱发动太平洋战争,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援和配合美国对日作战,具有美国国防第一线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借款协定》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借款协定》是“珍珠港事变”后两国政府所签订的政治性贷款协定。美国出自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不得不给中国5亿美元贷款。在商谈借贷期间,中国敢于对美国企图控制中国军队的“建议”说“不”,敢于对美方的协定草案中某些有损中国主权的措词说“不”。美国高层人士在言谈中钦佩和尊重中国,美国需要中国继续战斗,美国又害怕“失去”中国。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和物力,赢得了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尊敬,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美国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以及价值观也随着其文化信息向中国传递,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美国化"现象。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特点、美国主流文化的构成因素及其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对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12):40-43
众所周知,中国的餐馆遍布全世界,移民美国的林明炽先生竟然把他的“唐明皇”中国餐馆令人难以置信地开到了美国的核潜艇上!这位中国人通过传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赢得过美国佛罗里达州克尔特市纯金城门钥匙,在美国核潜艇上不仅用高超的中国厨艺征服了美国大兵,同时也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相似文献   

18.
正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大多数美国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美国,使得星巴克在中国具有在美国没有的某种奢华和自我放纵意味。许多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去星巴克,为的是体验某种生活方式而非喝杯咖啡。星巴克懂得如何利用中国人的优质体验需求,将其在美国的大众形象转变为在中国的高档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以朝鲜战争为界点,美国在冷战前期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先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其根本原因源于美国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的变更。美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本国以及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中国应不应该向德国宣战的问题,芮恩施的远东问题专家和美国驻华公使的双重角色都对他的态度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站在远东问题专家的角度上,他极力劝说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认为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他与国务院展开了一场激励的论战;另一方面,作为美国驻华公使,他必须服从美国当局的决定,忠实地执行美国既定的对华政策。论战的结果是芮恩施改弦更张,不再要求中国追随美国对德政策,不再要求中国马上向德国宣战。但这不是芮恩施的真实态度,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它带来的严重后果充满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