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零零……”随着清脆的铃声,我信步走进教室,“Class begins.”开始了我的一节英语课。今天的教学内容是“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我在导入新课之后领学生读单词“robots”。在读的时候,我总是听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在读“肉包子”,是滕贵帅!一个每节课都出状  相似文献   

2.
“揭短”,即揭露别人的短处。“揭短”不同于批评。批评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指出人的缺点或错误,或者是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这是人们相处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中肯的批评,能够帮助被批评者克服缺点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不断的进步。而“揭短”,翻人老帐,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针对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展开议论,适宜写成驳论性的文章,重点剖析“揭短”的危害和实质,给那些专门喜欢揭人之短的人击一猛掌。  相似文献   

3.
4.
最近,香港市场销售的“美素力H婴儿奶粉”和“美素乐高蛋白质奶粉”,有一部分可能含有铝质微粒而受到污染,代理商发现后,决定将这部分奶粉从市面上收回销毁。同时,制造商通过  相似文献   

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了解诗文大意,体会春雨的特点,想象春雨悄悄落下、滋润万物的情景。 3.体会诗人听到、看到春雨时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6.
揭短     
从外表看,我妈妈绝对属于那种文雅、端庄的女性。其实呀,生活中的妈妈也有很不文雅的时候,不信?就让我来揭揭她的短。就拿写作文来说吧,每当我苦思冥想想不出个头绪时,妈妈会着急地对我说:“三棒打不出个闷屁来!”如果我写得唆重复,妈妈会敲着桌子说:“话说三遍狗屎臭!”尽是一些“臭气熏天”的俗语,弄得我非常尴尬。后来,妈妈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俩制订了一个“君子协议”:谁说了脏话,罚款一角。哪知协议生效的第二天早上,妈妈就犯规了。由于我穿衣服太慢,妈妈皱着眉头对我说:“看你这懒猪样,快点穿!”“啊哈!”我兴奋…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学生当众"顶撞"教师的现象屡屡发生,也引起了社会大众和教育界人士的许多关注和讨论。不过,很多讨论主要还是从应急性、实践性和事件本身的层面给出若干策略或建议,似乎缺乏对这一现象更加深层次、多维度的学理性分析。比如,如何从多维度更加复杂、更加真实、更加客观地解释和理解学生"顶撞"教师这一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性的自我调节,把"问题"化为"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专业性?如何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09,(1):9-10
学生评教这种管理手段,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学校领导似乎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区,一般都侧重于让学生找教师的“短处”。甚至“污点”,然后针对这些短处或“污点”,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师有很多时间是花在批改作业上的。有的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作业,也只是机械地批上“√”、“×”,而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和总结。这样仅仅起了“裁判”的作用,不过是完成了一道事务性的教学工序而已,学生仍会“重蹈覆辙”,错的仍旧是错的,这样批改作业有多大的价值呢?也有不少老师在批改作业中,边批改边思索,选录错例,分析原因,把作业当作观察学生学习动态的“窗口”、“X 光机”,从而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某种不愿“揭短”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对学生自身道德是非观念的发展,对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与困难。一、产生的原因1缺少强有力的集体舆论,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这使积极的集体...  相似文献   

11.
<正>李克强总理在出席2014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给中国制度建设开出了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这三张清单是用来明确政府权责、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如果说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是针对政府的乱作为,那么责任清单则是针对政府的不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乱作为、不作为的案例比比皆是。这种有损政府形象的材料在以前的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中很少出现。而在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中,则出现了我国政府勇于"自揭短"的材料,而且是连续两题。例如,第12题(原题略),我国政府机械仿效美国在股市中实施熔断机制,而没有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2.
张觅 《大学时代》2006,(8):57-57
在大学最大的烦恼就是囊中羞涩。在大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充裕。于是,大二的时候.我们就纷纷跑出去做家教,觉得做家教是个挺简单的事情.一个个雄心万状.仿佛已经挣得亿万身家。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国学作为一个陌生的老词出现在文化界、教育界乃至政界,出现在中小学校园里、课堂上。何为"国学"?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小学校长眼中的"国学"令人堪忧。人们在分不清何为国学、何为经典、何为传统、何为民俗的情况下,不问精华糟粕,不分年龄学段,一哄而上。于是,校园墙壁上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之类工具书被列入"国学经典",晦涩难懂的《道德经》也让小学生诵读,《金匮要略》之类的专业书也推荐给中小学生……为澄清一些基本概念,矫正一些过头的做法,本期《专题资讯》汇集专家学者对国学概念、国学教育的代表性看法,以资参考,从而使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更理性、更长久,更少些偏颇。  相似文献   

14.
当婴儿传出第一声啼哭时,名利的灵魂也随之附入他的躯体;当工人干起第一件工作时,名利的欲念早已占据了他的脑海;当歌星唱出第一句歌词时,名利的荣耀伴着欢呼飘荡在眼前。当你接受第一缕阳光时,名利的种种也如空气般缠绕在你周围。这是无法摆脱的,因为  相似文献   

15.
“锄草”是我园音乐组M老师多年前设计的一个歌唱教学活动,当时,她多次修改,反复尝试,可是效果总不理想。后来,另一位老师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此活动,并多次在教学活动展示中获得成功,使该活动设计成了我园的“经典设计”。“经典设计”为什么成功?我们从“经典设计”中应该借鉴什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园音乐组教师再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妈妈,我当上了编辑!”放学回家.儿子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好消息告诉我。我知道,儿子所说的编辑,不过是他们班上或学习小组又要搞什么活动临时的“抓差”,即便如此我看也不合适。语文是儿子的弱项,作文更是弱中之弱。让他当编辑,那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么。我觉得有些好笑。儿子觉得不好意思,“你不要这样嘲笑人家嘛”。他告诉我,他们班要举行手抄报比赛,他们小组共六个人,一个主编,一个副主编、两个编辑、两个记者。所谓编辑,就是按老师要求的主题,找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相关内容,剪辑、拼接、抄写。自从担任了编辑这个职务之后…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一句,课本注释为“对着门织布”。显然,这里是把“当”训释为介词“对”。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当”字的注释均与课本完全相同。看来这种解释似乎已成定论,我却以为值得商讨。 《说文》云:“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户”既是单扇的门,而木兰又偏偏正对这狭窄的门安机而织,这岂不有碍出入?再者,木兰这个闺阁少女,如果“对着门织布”,在封建礼教下恐怕也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18.
释“犯法当死”的“当”湖北应城一中钱世道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犯法当死”的“当”,课本未作注,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又有关于“当”的词义辨析。人教社《教参》将此句译为“触犯刑法,应判死刑”,似乎是把“当”释为“应当”了,不妥。首先从短语...  相似文献   

19.
笔者研读2010年各地中考试卷时,惊奇地关注到黄冈市、南通市巧合地在最后一题都隐含了一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抛物线的准线、焦点.据当地考生反映,这两道题的得分率都很低下面我们从解题的知识因素上关注这两道"压轴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20.
在竞争的“角斗场”上,出奇方能制胜;在铺天盖地的订单中,诚实守信才能使读者情有独钟;在千峰争秀、万舟竞渡的刊林书海中,独辟蹊径方能尽领风骚。考场犹如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韬略,是决定命运与胜负的关键;考试有如登山,一道道考题有如一处处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