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师,‘日啖荔枝三百颗’,是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吗?”当我讲授《荔枝蜜》时,学生指着文中引用的苏轼的诗句问我。我哑然失笑。每天吃三百颗,这不是笑话吗?记得《齐鲁晚报》曾载过一则消息:一个外地妇女初到广东,见到荔枝,大为心仪,狂食五斤有余。结果第二天七窍流血,被送往医院救治。杨贵妃也极爱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照。《新唐书·杨贵妃传》亦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既然史有所载,看来是事实。外地妇女大概是羡慕杨贵妃,想“东施效颦”。但画…  相似文献   

2.
“南州六月荔枝丹”,虽然不是岭南人,我们也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在惬意地享受这果品时,我不禁对《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中的结论:“可怜的杨贵妃是吃不上新鲜荔枝的,她可能只是背上了一个骂名而已。”(见《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2期34页)产生了疑问。  相似文献   

3.
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为了说明荔枝不易贮存的特点时,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呢?  相似文献   

4.
没有一种水果,能像荔枝,可以轻易就赢得那么多的赞誉。白居易形容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苏轼则希望:“日啖荔枝三百颗”。海南著名文人丘浚评价它是“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美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但是荔枝不能长期保鲜,是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后就色香味尽去。所以即便是杨贵妃,要想吃新鲜荔枝,也不得不借用驿马飞驰到长安,弄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似文献   

5.
吃荔枝     
正7月4日晴今天,我吃了几个荔枝。荔枝皮红红的,里面的果肉白白的,像宝宝的脸一样,真好吃。在我吃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荔枝的故事。从前,有个叫杨贵妃的美女,她很爱吃荔枝,皇上特别喜欢她,为了让她高兴,不远万里让人给她送荔枝吃,不知道累死了多少人。  相似文献   

6.
<正>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绝大多数人认为杨贵妃喜食的荔枝来自岭南地区,但也有地方志和现实情况表明,她吃的荔枝有一部分来自四川。荔枝有采摘后“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荔枝树好暖湿、喜光照,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26℃。最低温在-4℃以下时,荔枝树就易发生冻坏或植株死亡。大部分荔枝在5—6月集中上市。  相似文献   

7.
<正>水果、蔬菜和其他食品,人们总是喜欢吃新鲜的,可是食品的防腐保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古代杨贵妃为了要吃到千里之外的鲜荔枝,下令沿途驿站的骑手乘快马,一站接一站地将荔枝送到长安城。尽管骑手和快马跑得半死,可封在楠竹筒里的荔枝的色、香、味依然大减。  相似文献   

8.
"荔枝道"这一称谓在古代文献中非常罕见,大概晚清吴焘的《川中杂识》中才正式出现,但今天学界所谓的"荔枝道"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当前学界及舆论界虽普遍使用这一称谓,但理解往往有偏差,和史实不符合,故应当谨慎使用。洋州越大巴山而南的道路用"洋巴道"指代更准确。"荔枝道"成为驿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专为杨贵妃贡鲜荔而开,它和当时唐国力的强大以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唐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对杨贵妃的文学形象进行考察与分析,认识到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即使同一个诗人,在不同诗中甚至同一首诗中,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及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有时对杨贵妃持鞭挞态度,有时对杨贵妃持同情态度。以上两种不同的评价普遍并长期存在,接下来从传统文化与有唐一代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去探讨唐代诗人对杨责妃形象不同评价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非常6+1     
星期一下午,卓昕和邹婕雅开玩笑,卓听说邹婕雅鼻子有点像刀郎的鼻子,扁扁的。邹婕雅回击说卓昕的眼睛像杨贵妃的眼睛。卓昕一听马上就生气了:“哼!以为我们乡下女孩不知道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吗?”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长恨歌》痴迷,这应该是因为人们为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凄婉动人、缠绵悱侧的爱情所感动。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一直有分歧:有揭示统治阶级荒淫的“讽谕说”,有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爱情的“爱情说”,现在竟然还出现了一种新奇的看法,即“白居易假扮唐玄宗私会杨贵妃”。  相似文献   

12.
笑,人类最有魔力的表情。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为了这“一骑红尘妃子笑”,千里运送荔枝,让多少马为之劳顿;蒙娜丽莎,那含蓄悱恻的笑,古往今来,又让多少人为之倾倒。舞台上,演员用笑表现艺术;商店里,营业员用笑传达真诚。而今天,我在这里,是想告诉大家一种更加深沉、更加美丽的笑——老师的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从中心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几个方面入手研讨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其文本体现出爱美、重情尚奇、重史的文化心理,从而解答杨贵妃题材文学得以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妈开了一个罐头,说:“吃一点吧。”我恹恹地摇摇头:“不想吃。”她转过身去对围在床边的其他人说:“看来真病了,连罐头都不想吃了。”在我们家,罐头是检验生病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古人对于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而花不艳?”其实,若我们换一种说法也未尝不可:“牡丹不实,然其花极艳;荔枝不艳,然其果极绝。”  相似文献   

16.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杨贵妃,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班也有一个"杨贵妃",但非同一般的是——他是个男孩。  相似文献   

17.
成语集锦     
梨花带雨 释义:像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相似文献   

18.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导学创意如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相似文献   

19.
荔枝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水果,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野生品种驯化为人工栽培果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荔枝不仅推广到全国气候适合的省份栽种,还被引种移植到国外20多个国家。该文从西汉帝都上林苑荔枝移植地、两汉晋贡地、荔枝进贡道及荔枝移植流播发展史考析,得出结论是:广西苍梧县境内包括梧州市区一带是荔枝发祥地和两汉进贡地。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四川省《文史杂志》一九九五年第五期冯汉镛先生《杨贵妃马嵬还魂之谜》一文,很赞同冯先生提出的杨贵妃马嵬还魂后栖身四川的观点,但冯文认为营山县大蓬山是杨贵妃终老之地的说法以及文中一些疏漏之处,笔者不敢苟同,现陈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