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早在2006年出台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作了规定,媒体作为影响大众的工具,肩负着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如何做好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报道,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最近或与发生事件有关联的地方媒体,既要把握好报道时机,追求报道的真实性和认同感,又要注意舆论引导、把握传播方向,与各个方面协同作战、密切沟通,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报道尺度。更好地报道突发事件,是摆在地市报人面前的一道生动课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媒体已逐渐建立起较强的突发事件舆论导向意识,但在着手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时,其方法手段仍有待提高。本文以"10.1"坎市永兴林场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为例,围绕如何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功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高地方电视媒体在地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是对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综合考量,也是地方党报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之一.本文以《咸阳日报》对2013年盛夏的一次城市突发供水危机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阮怡 《东南传播》2018,(2):10-11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增强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力,让来自党和政府的权威发布、来自现场的客观报道、来自社会各界的守望相助成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声音,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本文以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直播一等奖作品《泰宁泥石流紧急救援》为例,从突发报道媒体应对机制、议题设置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探讨突发事件中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突发事件中地方媒体不应缺位在突发事件面前,地方媒体的缺位和失语,对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声誉无疑都是一种损害,也有悖于媒体的社会职责。特别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媒体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传媒政治还是新闻专业角度分析,"媒体失声"这种"不作为"都是不适时、不明智的。1.政治层面。"不报道"即是放弃话语权,坐失舆论引导良机。直接后果就是谣言四起乱局丛生。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视察时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  相似文献   

6.
纵观一些地方传统媒体,人们不难发现其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远远不如高端主流媒体,有的地方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舆论事件时往往被“牵着鼻子走”,大多转载援引高端主流媒体的报道,有的甚至完全失去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徐伟 《新闻世界》2012,(5):57-58
突发性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尽可能地挖掘内在潜力,追求特色,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彩,以此吸引观众,对突发性事件及其处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冷梅 《军事记者》2011,(6):16-17
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假冒伪劣等现象,也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些社会矛盾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集中释放,使事件的影响无限放大,甚至会将单纯的偶发事件演变为社会危机事件。因此,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可能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影响社会稳定以致造成局部危机的突发事件,需要运用传媒的力量,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社会心理波动,换取最大的舆论认可,减缓乃至化解矛盾和危机,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职责所系。为此,媒体必须提高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尤其是要增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发挥网络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严  刘英  孙杨 《新闻传播》2006,(7):57-57
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社会性、负向性和不可预料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那么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突发事件中又该怎样引导舆论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辉 《中国广播》2010,(11):67-69
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有效地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本文以广播媒体报道福建南平“3·23”恶性杀人案为案例,阐述和探讨了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落脚点在有效引导舆论。党报如此,都市类媒体亦然;正面报道、日常报道如此,热点难点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也不例外。本期《前沿关注》的几篇文章,或介绍党中央机关报直面热点难点、有效引导舆论的成功经验,或从强化主流媒体社会新闻引导能力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或认真研究主流媒体在群体事件报道中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或对灾难性报道如何取得积极效果建言献策,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内涵,颇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媒体作为影响大众的舆论工具,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要在依托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笔者着重论述创新电视报道形式,以立体报道为主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以各种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已经崭露头角并逐渐在受众中影响广泛。这些新兴媒体以其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优势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新闻信息的报道中占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尤为显现。众所周知,突发事件由于其不可预见性且破坏大,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危害,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普遍关注,那么新媒体作为传播的信道,如何正确地反映事实、引导舆论、发挥舆论功能,成为了重中之重。笔者将以突发事件为切入点,结合新媒体的表现及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梳理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特点,解析在突发事件情形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来正确引导舆论,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相似文献   

14.
张齐建 《东南传播》2013,(6):110-111
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引导战略的常规武器就是正面报道,正面报道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宣传的效果,影响新闻引导舆论的能力。地市电视台作为地方新闻宣传的主力军,担负着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任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破解正面报道难题,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13,(4):24-25
地方电台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原则 地方电台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概括来说,包括党性原则、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真实性、报道的持续性以及对公众负面情绪的安抚。第一,必须遵循党性原则。地方电台在突发事件中应站在服务大局的角度把握报道的方向,尽量减少或者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同当地党委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第二.必须遵循时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人对于突发事件存在矛盾心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不愿发生对人类带来任何灾难和危害的突发事件;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又必须关注和报道好突发事件,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特别是军队媒体,更有责任把握好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对于突发事件,可以说时时处处都有发生的可能。而在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众多研究中,有关研究人员将突发事件演化周期分为危机潜伏期、事件爆发期、危机蔓延期和事件恢复期四个阶段。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日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特点,政府的执政理念、媒体的报道策略、新媒体的舆论新形态,都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稳定、政治民主和谐发展等社会意义.地方媒体是当地的舆论中心,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公众利益放到首位;要给本地民众以希望,要让他们看到光明和温暖.当地媒体要积极争取外地媒体特别是邻近地方兄弟媒体的支持和帮助,除了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更要与他们协商一致,明确目标,共同策划,共同努力,以化解危机,进而展示本地,甚至还可借机赢取品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孙正 《记者摇篮》2014,(10):13-14
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新闻媒体上,不断出现"突发事件"的字眼,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具有无比巨大的威力,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问题不仅是政府处理危机公关的重要议题,也是新闻传播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当前的我国媒体进行了严峻的考验。那么突发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们该怎么办?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媒体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环境、重要性、艰巨性、优势以及存  相似文献   

20.
高校应把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与舆论引导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要注意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导舆论;要建立和实施新闻发布制度,有效进行舆论引导、化解舆论危机;要树立媒体公关意识,妥善处理负面报道,修复和重塑高校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