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制,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经仁宣之后,内阁与司礼监权利强化,议政权分给内阁,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这样,司礼监就获"批红"权。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谁也不能单独行使权力,使他们成为皇权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依次论述以下问题:洪武时期的宦官机构和宦官预政;洪武、宣德间司礼监职掌的演变;正统以后、司礼掌印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余论。一明代宦官机构,是在洪武时期创建完成的。从吴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始置内使监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设都知监和银作局止,前后历时三十一年,建成了一个包括十二监、二  相似文献   

4.
明内府的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年内侍的学校。明洪武时,宦官机构就已扩充到十一个监。对内侍的任使范围日益广泛。明太祖用专职的中官担任御前裁决机务的纪录工作,并将“发放”情况向皇帝报告。①这项机要工作,不是“仅能识字,不知文义”②的一般内侍所能胜任的,可以看作以后司礼监职掌机要的萌芽。成祖建立内阁,让几个文臣入直,“商几务,承顾问”;与此同时,对内侍的任使,扩大到监军、巡视和主持东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与选用了一批“通晓文义,善笔札”的内侍,在皇帝左右和东宫担  相似文献   

5.
明代自仁宣以后诸帝多晏居深宫 ,九阍重重政事的处决全赖章疏一线。本文以明代的章疏批转为选题即是希望以对此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 ,探讨皇帝 ,司礼监 ,内阁各自在中枢权力架构中的地位及其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6.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责,也是阁权的主要行使方式。孙承泽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欲研究内阁,不能不研究票拟。近年来,有关明内阁的文章已属不少,且言必及票拟,却鲜有专文讨论者。本文欲就票拟制度的有关问题加以论列,希望对深入研究明内阁及明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两方势力的发展与抗衡对于明朝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虽然实际上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有很大不同,但内阁大学士毕竟拥有宰相的相当一部分权力,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内阁阁臣目之为宰相,把“入阁”与“拜相”看作是同义语.内阁地位既如此重要,阁臣的选任就成为明代一项重要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关于明代内阁在政治中枢中的地位问题人们争论得很多。有不少人认为内阁就是宰相,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内阁自始至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宰相地位。通过内阁与西汉的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明代的内阁在政治中枢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却不是宰相,它与宰相在政治权力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远远不能与宰相相提并论。它仅仅是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议政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及行政执行权。阁臣也仅仅是秘书和顾问,是皇帝身边的代言侍臣。  相似文献   

10.
明代前期,因监察队伍自身的自律性很高,使得明初的监察效率颇高,保障了明代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随着明代宦官逐渐走上明代的政治舞台,宦官不仅仅篡夺和侵蚀了内阁的权力,大理寺的司法权力,更使得明代整个的监察权力被侵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监察权力中的司法监察权、军事监军权等各种关系到国家命脉的监察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逐渐侵蚀了整个言官系统.最终,"宦官政治"这颗毒瘤渗入了监察制度的骨髓,也成为了导致明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明代内阁成员之选,关乎社稷。官员拣选入阁的潜显规则相互作用,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皇帝个人好恶,宦官染指内阁人选,现任内阁成员以各种利害关系左右新人入阁等一系列潜规则,构成官员入阁的真正深层原因。潜规则下所选任的内阁官员,或欺上瞒下,或甘为宦官奴役,或结为朋党,酿成党争,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皇帝用文书形式向全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部门及个人传达的公告、命令或指示等统称为“谕旨”。按光绪《大清会典》所说,它们可分为两类:批示臣下奏请叫“旨”,特降或因下面奏请而宣示中外的叫“谕”。这些文件统由内阁与军机处经办。 清初,文书制度基本沿袭明代。中央、地方各部门和高级官员所上奏章都不是由皇帝直接处理,而是必须先送到内阁。内阁接到奏章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用小票拟出批答,然后连同奏章经内奏事处送达皇帝“御览”。重要的军政大事还要直接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出,名为“票拟”。内阁接到批件整理誊清后,即成“谕旨”。按规定份数恭录副本,然后由内阁将谕旨交都察院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万历阁臣任职内阁期间的奏疏的记载,《万历起居注》、《明神宗实录》和万历阁臣集或奏疏集虽然有优劣之分,但可以互为补充参校的作用极为明显。研究万历朝朝政时,万历阁臣任职内阁期间的奏疏不可不读,而阅读这些奏疏时,将以上三书互相参照来读实不可忽视。近日笔以《万历起居注》为主,参照阅读了李廷机的《李节集》及《明神宗实录》的有关部分,将三书所记李廷机任职内阁期间的奏疏作了对比,对比的结果充分证明了以上所提出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大发展,导致专权局面的形成。唐代宦官专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演变的轨迹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衰亡期四个发展阶段。其实现的途径往往通过对相权与皇权等中枢权力的渗透与掌控上。它是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臣下、统治集团的分裂与矛盾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宦官控制了中央赖以存续的武力基础——神策军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6.
成化时期,皇帝经常绕过内阁与吏部的人事铨选机制,通过宦官"传奉圣旨"的形式升授官员。以这种途径获得任命的官员,被定名为"传奉官"。这一时期,传奉官的升授次数、人数不断增多,授职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出日益泛滥的发展趋势。造成传奉官泛滥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在皇帝为首的宫廷政治力量的支持与推动下,传奉官在成化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给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经筵制度作为明代文官政治重要衍生物之一,同明代内阁制度、言官制度、诤谏、票拟、封驳等诸多制度与现象一起,构成了明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经筵制度的爬梳及对其演变规律的总结概括.进而探索明代经筵制度同帝王、内阁、宦官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把握明代政治生活特征及其规律的切入点之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年方三十的明武宗朱厚照无嗣驾崩,皇位骤虚。内阁首辅杨廷和仓促拟诏“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并着即以外戚寿宁侯张鹤龄、附马都尉崔元、内阁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司礼太监韦(?)等朝中权贵赶赴湖广安陆府邑(今湖北省钟祥县)迎驾。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十四岁的朱厚熜入京嗣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刻印书籍,是古代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皇帝、藩府、私宅、书坊出版的线装书均很可观。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明代的雕版印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值得,提的明代官刻书籍很发达,内府刻书由司礼监主理其事,司礼监下设“经厂”,专门负责刊印书籍,所以称这类书籍为“经厂本”。虽然司礼监为太监把持,主管刻印书籍的太监文化素质不高,印刷的书籍校勘不精,往往为后人所轻视,但官方大规模地刊印书籍,无疑对地方及书坊出版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代阁臣群体是皇帝身边比较特殊的一个高级辅政官僚群体,他们的入阁与在阁、他们的籍贯分布与履历、他们的入阁年龄与任职时间以及他们的关系网络等都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也对明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