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宋卫义 《新闻世界》2012,(9):116-1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一个公众言论的平台——网络公共领域随之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网络媒体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方式有很多,而网络新闻评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出现,我国的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建构。而我国独立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方式,以独立的精神姿态介入到公共/社会话题之中,开掘出了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和话语空间,影响着公众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身份认知。独立纪录片的这些特质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领域重要的理论架构。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获奖作品分析,探讨新闻评论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显著,微博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在2010年、2011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渐成风潮,成为两会新热点。本文着眼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探究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条件,针对微博传播及两会微博问政现状作一些反思,由此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胡晓  薛岳 《新闻世界》2012,(8):123-124
近年来,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凭借自身的集聚性、交互性、裂变性、圈群化的传播特征,再加上相对自由多元的言论、个性化的定制内容、多媒体融合等内容特征,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微博所提供的多元话语平台、“理性交往模式”的试验场以及围观对“潜在民主”的实现,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阳  郭红庆 《青年记者》2012,(36):83-84
如今,微博发展方兴未艾,成为表达自我、传播思想,与人交流最快、最方便的传播平台。它以分享和转发为基本传播形态,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广泛的使用人数为基础,对公共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着公民社会的建立,日益成为公共话语的最新表达平台。一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围绕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往往突出了我国当前公共领域发展的成绩,却忽略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性。本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当前我国要在考虑自身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发展公共领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共领域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其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通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认为交往主体间交往需要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同时,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本文即是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观照下对微博中的公共话语传播特征进行的试探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及全球化风潮影响下,公共领域正从地方、国家向国际间的全球化扩展。网络成为全球公共领域的理想交流媒介,"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全球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并以全球性议题为对象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生成全球公共舆论。网络虽然有助于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但距离形塑一个理想的全球公共领域还是有一段距离,种种制约因素正消解着全球公共领域的形塑。作为全球公共领域交流媒介的网络对全球公民而言只是有限平等,围绕全球性议题的网络对话并不全然生成全球公共舆论,全球公共领域也许会陷入"未得而先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国家和社会分立结构逐渐确立,一个存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舆论监督的探索与实践,对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也作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民主政治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意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众对公共权威、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可以形成某种公共意见。随着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凭借其在空间上的延展广度和传播中的易受性,拥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事件媒体议题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也随之涌现,尤其是一些非常规的、威胁公共利益的事件的发生更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对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以公共协商为主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多元主义情境下生成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急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政府、媒体以及公众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杜正华  胡晓 《新闻世界》2013,(9):138-139
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5):67-76
作为现代性的大家,哈贝马斯启发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的很多问题颇具现实解释力。然而,分工愈发精细化的社会科学却将哈贝马斯"肢解",每个学科占据"拼图"的一角。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公共领域"概念虽然如雷贯耳,但是缺乏联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因此,笔者拟在梳理哈贝马斯思想线索的基础上,尝试谈谈公共领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公共领域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